中國羽絨企業遭遇“活拔絨”危機
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每年的這個時候正是中國羽絨制品行業盤點上一年“收成”的喜悅日子。但今年卻不一樣,這個為全球供應著70%羽絨制品的行業如今正經歷著最寒冷的時刻,除了全球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波及了這個行業外,一場來自歐洲消費者的抵制行動也使中國羽絨制品行業備受煎熬。
瑞典電視臺披露“活拔絨”
此次來自歐洲的抵制事件,起因于瑞典一家電視臺日前連續播放了一檔名為“冷酷的事實”的節目,其中報道了部分羽絨制品企業對活禽拔絨的情形。根據該節目報道,在34家“承認”生產或銷售活拔絨的企業中有16家來自中國。同時節目稱,90%的受訪供應商承認生產或銷售活拔絨產品,并推測羽絨制品中“50%至80%的羽絨來自活拔”。如此殘忍的情形,引發部分歐洲消費者開始對羽絨制品,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產品強烈抵制,一些中國企業反映已經開始遭遇歐洲市場的大量退單。
抵制事件有貿易壁壘嫌疑
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有關人士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去年我國的羽絨及制品的出口市場已經出現下降,一些企業難以經營,截至目前,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會員已經比2008年減少了39家。浙江蕭山有“中國羽絨之都”的稱號,但去年也同樣遭受到沖擊,去年蕭山羽絨產業產值嚴重縮水,銷售產值尤其是出口交貨值明顯下降,利潤大幅度減少。
這位人士指出,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行業困難是難以避免的,但此次歐洲市場發生的事件則有貿易壁壘的嫌疑。記者注意到,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在其門戶網站上刊登的一則緊急聲明顯示,業界已經將瑞典媒體的這一報道定性為“惡意的誘訪事件”。有業內人士稱,電視中的一些鏡頭實際是企業應暗訪人員的要求進行的。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被活拔絨的禽類通常在兩三個月后又可重新長好羽絨,因此極少數羽絨供應商會采取這種方式。
國內企業應避免活拔絨宣傳
我國最大的羽絨被生產企業之一、安徽鴻潤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夏吉國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國內一些地方確實存在著“活拔絨”現象,但所占比例極低。他告訴記者,活拔絨會使得羽絨的品質下降,在目前的技術手段下實際是可以檢測出來的,大多數正規羽絨制品廠在羽絨進貨時都不會選用這種原材料。
據了解,中國羽絨工業協會目前已經提醒有關企業立即取消現有網站、企業簡介等宣傳界面中涉及的活拔絨宣傳圖片和字樣,同時不再做活拔絨的生產和宣傳。
另據記者了解,為了盡快使中國羽絨制品行業走過這場危機,在上周舉辦的中國羽絨行業大會上,經與會代表的商討,有61家企業在會上簽訂了《非活禽產品信譽保證書》。這些企業希望通過這一形式表達中國企業保護動物的聲音和態度,也希望能對活拔絨事件起到扭轉作用。據了解,在歐洲率先報道這一事件的瑞典TV4電視臺也赴現場報道了這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