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掉頭向內的三道門檻和五條對策
編者按:
“廣交會”是“中國制造”的縮影,英雄輩出,帶著光榮與夢想,成長或者衰老。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制高點,其有著重要的觀照價值:它如何破除各種壁壘,幫助出口企業實現掉頭向內的轉型?這成為當下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環顧眼前的世界,歐美的危機還在繼續,亞洲經濟前景仍是晦暗不明,更多的國家正在越來越深地卷入新近降臨的風暴,我們似乎難以擺脫周邊氣候而獨享繁榮。這是一個人類經濟史上前所未見的時期,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個世界都不得不嚴肅地面對潛在的新一輪衰退的挑戰。105屆廣交會舉辦之際,擴大內需正成為第一位的國策。在輪番出臺的多種政策推動下,龐大的國內市場正在釋放巨大的潛能。
靠得住的也許是那些分散的努力:廣交會首設出口轉內銷專場,本次參會的民營企業達到6成,商務部發文舉辦內外貿企業對接洽談會……..
本次廣交會上推出的若干措施,或許將在其歷史上留下關鍵的一筆。
雖然新出版的世界銀行報告,已經將高速成長二十多年的中國確定為中等收入國家,但只要走進中國的都市底層和偏僻鄉村,我們仍可以看到廣泛的匱乏現狀,而且從中看到增長的巨大空間。與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還有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這個龐大的經濟體里面,仍然有大量的關系需要理順。從小汽車到淋浴噴頭,我們并不缺乏持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的邏輯理由。
世界不像昨天跑得那樣快,是讓我們失去了機會,還是從另一重意義上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
關鍵在改革決心
廣交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現今面臨的國際金融危機和中國進出口貿易大幅度下降的形勢下,必須改變其運作的模式和功能,讓廣交會進一步成為內外貿對接促進內需擴大的交易平臺。
三個理由
廣交會的展品體現了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建立起來“世界工廠”的實力,現在能救出口加工企業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的國內市場、內貿和內需的擴大。
1、中國的出口加工企業已經能生產全世界所有零售業態和所有品類和價格檔次的商品。國際金融危機為中國出口加工企業創造了轉型國內市場的現實機會;
2、中國出口加工企業具備了適應經濟危機市場條件下國內消費者消費需求的能力,能生產出以低價為特征的高性價比的消費品。中國的出口加工企業生產設計能力已能適應中國消費者商品結構性提高的需求;
3、對中國這樣一個經濟上的外貿依存度高達60%以上的國家來說,提高出口加工企業的開工率和轉型國內市場的成功率,是保持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從而保持國家政治穩定的重要條件。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