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縫制機械行業落實《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思考
提升創新能力 加快轉型升級
去冬今春以來,從常務理事會、理事長工作會議到理事會,經過醞釀、決策和部署,中國縫制機械協會2009年工作的主題已經確立,這就是以“推進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為中心, 按照“調結構、促轉型、保發展” 的基本要求,通過經營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期間,適逢《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獲國務院初審通過后正式頒布,縫制機械被列入重點支持行業之一。可以深信,規劃將對行業當前工作和長遠發展有著綱舉目張的重要意義。按照規劃要求,創新能力的提升將成為行業振興的關鍵所在。結合行業實際,技術創新、營銷創新和整合創新應當成為轉型升級的主要著力點。
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努力占領產業制高點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是我國縫制機械至今仍只能徘徊于產業鏈中下端的主要原因。多年來,跟隨式發展的模式造就了等距離追趕的結果,與國際著名企業的差距至今難以消彌。可以設想,如果我們的企業中沒有像重機那樣的行業巨頭,沒有類似兄弟那樣全能型的標桿企業,沒有杜克普愛華和百福這類在一定意義上引導行業技術潮流的絕頂高手,那么不管自身的經濟規模有多大,要創建國際一流企業和世界著名品牌仍將是難以企求的目標。
專利申請和授權,從一個重要的視角,反映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技不如人的基本事實。尤其是從專利授權的結構來看,國內企業與國際一流企業擁有的專利在質量上的差距十分明顯。據初步統計,“十一五”以來國內企業擁有的授權專利以新型實用和外觀設計為主體,所占比重分別為52.1%和35.2%,合計占國內專利授權的87.3%,而發明專利的比重僅為授權專利總數量的12.7%。具體地說,中國的行業部分骨干企業平均3-5年才有一項發明專利,整個行業的年平均發明專利授權數量不足5件,而日本重機、兄弟等企業的年均發明授權數量在20件左右,德國DA公司至今在有效期內的發明專利達200多件。這足以說國外著名企業對核心技術的控制程度和技術優勢所在。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