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信息化發展之路
縫制機械行業是傳統行業,也是用現代化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的成功的范例。改革開放30年,縫制機械行業勵精圖治,小產業做出了大文章,產品占70%國際市場份額,確立了世界生產大國地位。在縫制機械行業優秀企業中,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的姣姣者。作為一家有著悠久歷史,專業從事工業縫紉機生產的傳統制造企業,標準股份的領導高瞻遠矚,較早地意識到信息化在推進企業升級中的作用,他們超前規劃,整體推進,信息化工作表現出起點高,信息化技術應用領域廣,具有較強的擴展性等特點,充分發揮了信息化在企業現代化建設中的助推器的作用,再塑造“標準”品牌形象中彰顯了信息化特色。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制造業正在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傳統的工業化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方向發展。在向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也必將推動中國的工業由大變強。
一、統一規劃,高起點設計信息化方案
在企業信息化系統創建伊始,標準股份公司就從在激烈競爭中充分認識到,在信息化時代,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決定了產品的科技含量,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信息化管理要走在行業的前列。
標準股份制定了系統科學的信息化建設規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即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生產管理的信息化和生產產品的信息化。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包括生產裝備的信息化和生產流程的信息化。生產裝備的信息化是指企業利用數字控制的機械制造設備來加工制造產品各種的零部件,使其精度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有利于機械加工自動化的發展;生產流程的信息化包括從產品設計、制造到測試等全生產流程的信息化,如CAD/CAE/CAM/PDM。作為制造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不僅包括人、財、物管理的信息化,更包括產品供、銷、存的信息化,以及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的信息化等。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機械產品中的電子元件也在不斷的增加,機械產品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隨之也在不斷提高。這些更能說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將進一步促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化方向的快速發展。
為了高標準地謀劃信息化工作,標準股份公司根據陜西省863/CIMS專家組的建議和企業生產經營的管理現狀,以及企業自身優化管理的需求,堅持統一規劃、高起點開發、系統資源整合與共享的要求,決定采用CIMS技術對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技術實施徹底地改造,建立起符合公司發展需要的BZ-CIMS系統,實現生產、管理、技術信息的集成與共享。形成了BZ-CIMS系統工程的總體目標:以企業的主導產品為對象,按照CIMS原理建立起覆蓋全公司的技術先進成熟的、使用可靠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實現信息管理的計算機化和產品設計自動化;建立企業的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系統;在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系統的支撐下,逐步建立公司各個領域的計算機應用系統。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