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轉移”下廣東服裝鞋包等產業率先回暖
珠三角一體化命題并不孤立。在《關于貫徹實施〈綱要〉的決定》中,廣東還提出要進一步增強珠三角地區輻射帶動環珠三角地區發展能力,加大力度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工作。汪洋甚至在動員會上強調,“雙轉移”必須堅定不移,一抓到底。
盡管金融危機來襲,廣東對“雙轉移”工作的堅定性卻“矢志不移”。
目前,廣東全省已經認定的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達到30個。根據官方測算,這些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按規劃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可達2600億元,這相當于2005年廣東山區和東西兩翼14個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2.7%。
按照計劃,今年廣東為此投入的產業轉移扶持資金將高達75億元。
2008年,廣東省經貿委對當時的24個產業轉移工業園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報告認為,廣東產業轉移存在轉出轉入兩地合作層次偏低,合作兩地定位不準,運作實體實力不夠,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滯后及配套政策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
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不斷深入,正在拷問“雙轉移”政策。海關廣東分署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占廣東出口總額近七成的機電產品出口下降21.6%,比整體出口降幅高3.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下降21.4%。
原本備受政策打壓并屬于“雙轉移”范疇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一季度出口卻一反常態。統計顯示,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降幅相對緩和,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3月份出口增長13.9%,鞋類出口增長3.9%,箱包及類似容器出口4.3億美元,增長30.3%。
對此,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品安在接受CBN采訪時表示,當前廣東更應該根據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而靈活應對,首先要做的是穩定現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創新,而不是籠統地推行產業轉移。
按照廣東經濟學會會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院長王珺的分析,珠三角的傳統制造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還存在非常強大的競爭力。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甚至認為,政府應該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重新審視。
在去年底舉辦的第六次粵港澳主要商會高層圓桌會議上,來自粵港澳三地16家主要商會的高層和廣東省政府官員對“雙轉移”戰略的實施也顯示出巨大的意見分歧。
來自廣東省經貿委的資料稱,目前省產業轉移工業園經濟效益已初步顯現。2008年已有建成項目的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實現工業總產值302.66億元,實現利稅27.72億元,分別是2007年全年的4.67倍和5.33倍。而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吸納的本地勞動力比例已達到60%。
劉品安認為,這場看似在市場機制下推行的產業轉移,尚未擺脫計劃經濟的思維,政策設想與市場效果往往并不能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