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牌鞋逆流而上“抄底”
第24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昨天(23日)開幕,新國展的八大展館、總面積近9萬平方米被來自世界各地 近3000個體育品牌擠得滿滿當當,然而一些知名品牌,像耐克、阿迪達斯等卻沒有露面,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會展部主任羅杰透露,在全球整體經濟形勢并不樂觀的情況下,本屆體博會上,國產品牌占到八成,而這被外界看作是一種信號:國產品牌正在逆勢上揚。
■后奧運和金融危機
使國際品牌缺席體博會
根據體博會組委會公布的數字,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本屆展會,體育服飾和鞋類企業的參展面積從去年的3萬平方米下降到2萬平方米,和2007年基本持平,參展的國際品牌比去年下降了10%左右,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世界運動品牌。
耐克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員表示,他們今年不參加體博會,是在后奧運時期的一種調整。“去年是奧運年,所以我們通過體博會這個平臺,展示一些我們的綜合實力。但是在奧運后,我們需要的不是這種綜合性平臺,而是其他方式。”阿迪達斯公司今年也未參加體博會,其相關負責人說:“現在公司是開源節流,所以我們也沒參加,這完全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大
本屆體博會國產品牌出盡了風頭,像李寧、安踏等,完全是一種“這邊風景獨好”的局面。
一直想要與耐克和阿迪達斯品牌一爭高下的李寧品牌,在體博會第一天就高調簽約中國羽毛球隊,這也被視為一種在經濟不景氣下國產品牌的“抄底”行為。李寧公司的CEO張志勇說:“未來十年,中國在體育用品方面有非常大的機會,我們對公開資本市場做過調查,到明年,整個中國體育用品的購買量零售市場價值變為全球第二,超過日本。”
■二三線城市很有“錢途”
業內人士分析,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體育產業市場能依舊保持健康向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市場擁有著強大的購買力。
國內中低端體育用品消費市場,在二三線城市依舊保持了較大的需求,使得不少企業堅定了信心,選擇了主動出擊。一些有實力的出口企業面臨訂單銳減時,果斷轉向了國內市場;一些中小企業以前主要做國外訂單,現在也轉為國內品牌企業貼牌生產,橫向延伸品牌加工鏈;一些出口型企業所生產的體育產品,在國內屬于起步甚至空白狀態,他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在該領域擁有高端品牌,更多的是需要去培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