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中的品牌作用
首先是品牌意識,中國品牌發展史上:80年代是品牌混戰時代,品牌不斷更新,沒有品牌,因為那個時候供小于求,只要你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可能就像我們公司創立之初,不干膠行業還沒有在大陸興起,那時候供小于求;90年代是品牌淘汰雜牌階段,市場秩序趨于正規化,供求比例基本持平,一些靠產量維持生機的企業也就紛紛落馬、消失,民眾品牌意識出現,開始對品牌情有獨鐘,從而掀起購買品牌熱風,雜牌軍退出市場,當然這在消費行業表現比較明顯,在制造加工行業表現不是很明顯,但我們公司在經過8年的廝殺沖刺之后,目前我想我們公司在中國應該算是品牌了;到了21世紀,也就是今天,市場的競爭基本上就是品牌與品牌的競爭,品牌與品牌的競爭無非兩個優勢,一是價格競爭,二是產品性能和服務競爭,針對我們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價格與國際公司競爭基本上是不現實的,因為原材料價格基本上都是在不斷上漲,而大公司可以靠量來保持較高的利潤。我們公司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那就需要在產品的性能和服務反應速度上超過其他公司,從而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暴利時代已經結束,接下來的競爭就是有實力、有特色的品牌競爭,只有確立公司的品牌效益,才能贏得未來的競爭優勢。
其次是品牌戰略的定位。
一要有自己的戰略個性,要做好專業化,避免多元化。縱觀現今中國,各個城市也都逐漸意識到品牌競爭,也都開始來打造自己的定位:上海定位在打造世界第六個都市圈,把精力放在了金融上;杭州定位為休閑之都,提出的口號是“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創業在杭州”;長沙定位在娛樂之都上,目前湖南衛視的娛樂節目是中國收視率最高的娛樂頻道……。各城市都意識到給自己定位的重要性,那我們的企業如果不知道定位的話,就很難有所發展。這也正如我們公司,定位在不干膠上,單純的就是做不干膠這一單一的行業,做到專業化,才能不斷的進步,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是規范化,避免隨意化,如果一個公司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就如一棟大廈沒有梁柱,蓋的越高、做的越大,坍塌就越快。中國的企業是從農村經濟一步跳躍到現代的高科技、高效能經濟時代,沒有像美國企業一樣,經歷過工業化時代,所以基本上很多都不夠規范。企業如果沒有規范,就會很隨意、就會很個性化,你不能掌握他的發展方向,就像文化大革命時的搞運動,搞運動的結果是搞跨了經濟,搞苦了人民。企業也是一樣,沒有規范就沒有公平、就沒有衡量標準,從而導致的結果是員工不滿、抱怨不停,企業停滯不前,最終走向衰敗。有了規范后,接下來就是對規范的執行力問題。比如說嚴打,法律本來就規定了應該怎么去做,可你偏偏要搞個什么嚴打,結果嚴打的那個月下來,監獄里面人滿為患。如果你在平時都能夠嚴厲執行,那又何必搞什么嚴打?即便是嚴打也不會出現人滿為患的局面。企業絕對不能像搞嚴打一樣執行規范,如果那樣規范的制定就失去了意義,并且會在公司形成朝令夕改、走形式的思想。
三是沒有絕對化,只有相對化。這里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兩個獵人和兩個海盜。兩個獵人一塊去打獵,甲問乙:“如果我們遇到熊怎么辦?我們所帶的武器不夠消滅一頭熊呀!”乙回答到“跑呀!”甲:“可是我們怎么跑的過熊呀?”乙:“只要我能跑過你就行了!”是呀,只要他們中間有一個人能跑過對方,那就是贏。再說兩個海盜的談話,甲對乙說:“做海盜真是整天擔驚受怕,萬一那一天被抓到了,就要掉腦袋了,如果法律沒有死刑該多好呀。 首先是品牌意識,中國品牌發展史上:80年代是品牌混戰時代,品牌不斷更新,沒有品牌,因為那個時候供小于求,只要你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可能就像我們公司創立之初,不干膠行業還沒有在大陸興起,那時候供小于求;90年代是品牌淘汰雜牌階段,市場秩序趨于正規化,供求比例基本持平,一些靠產量維持生機的企業也就紛紛落馬、消失,民眾品牌意識出現,開始對品牌情有獨鐘,從而掀起購買品牌熱風,雜牌軍退出市場,當然這在消費行業表現比較明顯,在制造加工行業表現不是很明顯,但我們公司在經過8年的廝殺沖刺之后,目前我想我們公司在中國應該算是品牌了;到了21世紀,也就是今天,市場的競爭基本上就是品牌與品牌的競爭,品牌與品牌的競爭無非兩個優勢,一是價格競爭,二是產品性能和服務競爭,針對我們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價格與國際公司競爭基本上是不現實的,因為原材料價格基本上都是在不斷上漲,而大公司可以靠量來保持較高的利潤。我們公司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那就需要在產品的性能和服務反應速度上超過其他公司,從而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暴利時代已經結束,接下來的競爭就是有實力、有特色的品牌競爭,只有確立公司的品牌效益,才能贏得未來的競爭優勢。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