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業的下一個滑鐵盧在哪里
2005年3月,價值1億元多的114個集裝箱的溫州鞋,被俄稅警強行拉走。消息一經公布,坊間一片嘩然,一時眾說紛紜。
可以看到,各相關單位對于事件的介入力度和處理速度已經很快,但結果還不得而知。事實上這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01年俄警察就曾強行拉走溫州貨柜,去年2月12日拉貨事件達到高潮,被拉走的中國貨物價值3000多萬美元,受損的主要也是溫州鞋。加上這次溫州鞋在俄已被查抄三次了。三次同樣唯一的理由就是,中國鞋商沒有通過正規的報關手續入境,貨物屬走私物品。由此“灰色清關”問題浮出水面,所謂“灰色”是相對正規的報關手續而言的。中方企業不用和海關打交道,而是通過委托俄方“清關公司”代理清關。這種通關方式手續簡便,費用低廉,但是企業拿不到正規的報關單。因為一些俄方代理公司會“以少報多”、“以低報高”甚至直接買通海關官員等不法方式偷運進關。自然,這樣的貨物一旦接受檢查就會被查抄。04年初,俄羅斯艾米拉貿易市場內的大批華商貨物就曾因此被拉走。
由于包括溫州在內的國內鞋商基本上采用全包的形式清關,這樣的風險實際在國內代理公司與鞋商簽訂貨代合同時已經非常明確。過去也經常發生貨物缺損事件,但由于數量相對較少,許多鞋商也會抱著下次再多做一些即可撈回的僥幸心理,放手再搏。事實上這次牽涉的鞋商的損失就成為整個“灰色清關”的巨額累計成本,只不過誰碰上誰倒霉而已。從整個流程來看,這樣的事件一定會發生,不是現在就是將來,不是你就是我,不在俄羅斯也會在別的地方。因為游戲規則本身就不規范,隨時變化的規則會給鞋商帶來致命的損失。在整個風險鏈上,溫州鞋商風險最大,但話語權卻又最少,幾乎只能聽天由命。從過去的經驗看,基本上被查抄的貨物有去無回。商務部的官員也強調要通過正當的手續才能保護自己的權益,可以佐證手續的不完備。
市場經濟的基石就是法治經濟,在一定的規則之下,允許充分利用規則獲取利益,但規則一定是要保護雙贏的,這樣才能均衡。溫州鞋商之所以會不斷遭受變故就是游戲規則沒有合乎基本要求。早期我們的思維中幾乎沒有“品牌”的概念。雖然,這幾年隨著康奈、奧康等一大批“名牌”走出溫州,沖向國際,但我們的鞋出口還依然存在問題。去年9月17日,以溫州鞋業為主的中國鞋在西班牙小城埃爾切就慘遭焚燒,已經表明中國商人的廉價產品給西班牙本地商人帶來的不公平競爭。雖然俄羅斯現在還不是WTO成員,我們也不能按WTO規則進行談判,但無論何種談判都是一種利益的再分配。這次溫州鞋在俄羅斯被查扣,說明今后溫州鞋商所得利益要重新分配。當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估計格局會如何改變,但成本增加利潤減少是必定的。是否可以承受這樣的變化,溫州鞋商要從自己的成本和利益關系的計算中慎重考慮。如果附加值不夠大,也許就要考慮變化或退出。
溫州鞋業的經歷往往是溫州經濟的前兆,而溫州經濟現在所發生的一切也就是中國經濟將來可能會發生的。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事件會促使溫州乃至中國的企業追求具有更多附加值多、雙贏的產品和產業,通過平等競爭融入世界市場,這樣就可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類似溫州出口鞋兵敗“滑鐵盧”的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