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下OEM企業毀滅亦或重生
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國外訂單減少導致大量OEM企業深陷困境甚至倒閉,另一方面,一些品牌企業卻保持了平穩增長甚至逆市上揚,中國制造出現的OEM(貼牌生產)和自主品牌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令人警醒,更引發了企業家們深沉的思考。
2009年,我們注定不會迎來一個寂靜的春天,在辭去這個沉重而肅殺的冬季以后,皮革行業快速地敲響了前進的鼓點。一批OEM企業在掙扎中邁向了拓展自主品牌的艱難之路;品牌企業則躍躍欲試地展開了決勝市場的鏖戰。2009年,關于品牌拓展和提升的思索,縈繞于每一個企業家的腦海,而與之相關的決策,則成為了決定企業還能走多遠的關鍵性砝碼。
OEM企業毀滅亦或重生?
挨過這個難熬的冬季,整理行業內OEM企業的生存狀況,幾乎可以用慘烈來形容。據估計,在珠江三角洲,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外貿企業停工或者倒閉,而剩下的企業里面,也有近三分之一搖搖欲墜,而且,實際的數字可能還遠高于此。
OEM企業的出路究竟在何方?盡管專家們早已開出了“自創品牌、追求更高附加值”這一萬金油般的藥方,然而,在國內消費市場萎縮、終端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背景之下,背負著企業資金鏈吃緊、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多重壓力,邁開這樣的步伐卻又談何容易?
“企業這么多年做OEM,產品生產線、運營模式、核心團隊,都是完全適應外銷的方式,說是自創品牌,原來的生產線怎么辦?設計團隊從哪里來?銷售渠道怎么拓展?這些都是很復雜的問題。”一個臺資企業的老板感慨地告訴記者,他的企業很多年來為NIKE等大的品牌做鞋業代工,盡管深知為他人做嫁裳絕非長遠之計,但在當前的形勢下轉做內銷,卻不在他的考慮范疇。
從長遠來看,要把握企業的自主權,改變“兩頭在外,受制于人”不利局面,OEM企業向自主創牌的轉變勢在必行。但是,企業是否具備創立品牌的條件?以企業現有的資源能有多大的機會打造一個有價值的品牌?企業能否承擔向市場投入的風險?這些更是決策者必須考慮的深層問題。
自2008年初開始,在國際貿易摩擦的壓力迫使和國內市場的誘惑下,業界已經有一批OEM企業走上了艱難的轉型之路,在他們之中,短時間內偃旗息鼓者有之,還在痛苦的摸索中的亦有之。專家指出,思路決定出路,很多外貿企業轉做內銷,企業主的思路沒有改變,甚至仍然沿用原來的人員班子,這樣的企業成功幾率很低,這是因為外貿和內銷是截然不同的運作方式,外貿基本是訂單制,因此只要把握住訂單的洽談這個關鍵環節,緊抓住價格的話語權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從生產到加工再到出口都是流水線的工作;然而,內銷則是一個復雜的體系,要從市場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得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品牌的包裝和營銷、與競爭品牌的市場爭奪等多重復雜的因素。“內銷太復雜,太難做了!還是外貿的錢好賺啊。”很多由外貿轉內銷,再轉回外貿的企業主不禁感慨萬千。
2009年,如果說做不做品牌是一個戰略的抉擇,是否能做好品牌則在更大層面上取決于戰術的高下。展開科學的市場調研,進行成功的品牌定位,規劃資金預算,組建核心團隊,以高效的執行力完成,每一步都得步步為營,妥善進行,稍有不慎,則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