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做內銷生產成本低,交易費用很高
“不要以為消費需求是固定的,它跟我們的努力程度、信用的建立程度、商業的便利程度有關。這個領域的推進,會讓內需得到進一步釋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在第五屆中國民營企業投資與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們的勞動力市場比較好,制造業開放程度比較高,但是批量產品賣到國內消費者手中的商業通道還比較薄弱,開辟商道是擴大內需的一個關鍵。”
他認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中國經濟對全球市場的依賴比較重。“我國2008年出口總額占到整個GDP的34%,進出口則相當于GDP的60%到70%。這個結構隱含著一些危險,國際市場好的時候中國可以由此獲得很高的經濟增長,但是當美國、歐洲、日本市場需求萎縮的時候,我們受影響就比較大,最近幾個月出口就降得非常兇。"
作為大國來說,如此高的對外依存度挺少見,當然影響不全是負面的。“在危機的時候我們可以反省,為什么這么多的中小企業都轉向了做出口生意,甚至單一做出口生意?”周其仁研究發現,國際市場上只要有產品,商業通道非常通暢。“簡單講國際生意好做,國內生意比較難做,所以大家趨利避害,一下轉到國際市場上去了。”
生產成本很低,交易費用很高
在長三角和珠三角,最早的民營中小企業都是做內需起家的。周其仁說,廣東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有名的“經濟北伐”,就是用香港靈活的經營管理機制把廣東產的商品推向北方市場,而早年很多溫州企業也是先在國內做銷售,有了商道才慢慢地開起了工廠。
其中,溫州鞋業大概是8年到10年前完成了“由內而外”的轉型。“雖然國際單件產品毛利低,但是量非常大,企業可以迅速發展起來,所以很多鞋企就轉向了國外市場。”
問題在于,這幾年我們不少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很大的份額,很多小產品靠一兩家公司就可以占據60%到70%的歐洲市場,而這為什么在國內很難做到?
“國際市場有個一兩百年累積而成的商業文明、商業通道。”周其仁說,國際訂單的背后是一個成熟的商業網絡。“近幾年中國中小企業集中力量發展生產技術,把中國制造的產品放到香港、美國、歐洲等成熟的商業網絡中,于是就業也罷,利潤也罷,發展也罷,都有了。”這個網絡幫助中國實現了過去三十年高速的經濟增長和中國產品跟世界接軌,這無疑是要肯定的。
但是,“國內很多企業一旦做了國際生意就不愿意再回頭了,因為在國內做生意太麻煩了。”他說,“中國的生產成本很低,但是交易費用很高,交道很難打,而運作國際生意只要把樣品發過去,合適的話一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地走貨。這個反差中我們應該看到自身有待于改進的地方。”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