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解讀:人民幣升破6.83 寬幅震蕩是常態
生意社4月29日訊 關注外貿的人自然對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比較敏感,自從08年底人民幣快速貶值之后,理性回落之后,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就持續在6.83-6.84左右,窄幅波動。然而,4月中旬突然跌破6.83,之后經過來回往復,但上周,人民幣連續走高,4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8253,創下去年11月10日以來的最高水平。不由得引發市場人士的浮想聯翩:在外圍的壓力之下人民幣要再度升值?
事實上,2008年11月底在短短幾個日子內,人民幣大幅貶值,連續觸及跌停,其原因有幾個方面,其一,當時中國的出口領先指標嚴重惡化;其次,當時的CPI、PPI連續大幅下滑,同時由于產能過剩及失業問題,市場預計09年這兩個數據將繼續走軟,因此人民幣繼續升值將會加劇通縮壓力,由此市場預計人民幣將走軟;其三,當時中國的大幅降息引發市場對于中國進一步降息的猜想,息差因素導致人民幣存在貶值動力,這幾個因素共同促使了當時人民幣大幅貶值。
但時至今日,中國的外部環境依然沒有變化,海外需求并沒有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出口依然不理想。據海關總署3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620.2億美元,同比下降20.9%。同時2月份CPI同比下降1.6%,而3月份則再度下滑1.17%,呈現繼續回落態勢,PPI數據同樣令人憂慮通縮是否會加劇,從這些因素來看,人民幣應該貶值,但近期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卻持續走弱呢?
其實,業內人士大多也普遍認為,在出口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不會出現趨勢性逆轉。近期的貶值應該意味著人民幣波動幅度的加大,另外也是中國政府針對外部的壓力而做出的部分回應。
另外,聯想到中國政府近期對于國際匯率體制的一些建議和舉措,又令人產生諸多遐思。或許近期人民幣的幣值變動與政府關于人民幣逐步國際化有關。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韓國央行、香港金管局、馬來西亞央行、白俄羅斯央行、印度尼西亞央行、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了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六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其次就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之前提出的建議,世界銀行的特別提款權(SDR)作為世界性貨幣。同時,在G20峰會結束之際,國務院在4月8日決定,在上海和廣東四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這意味著人民幣將在國外擔當計價和結算工具,與中國有貿易來往的海外非居民也將可以持有人民幣,人民幣由此成為中國和外國之間的“硬通貨”。
中國由于持有巨額的美元外匯儲備,在美元幣值發生變動之際中國政府將非常被動,因此中國政府一直在主動,亦或被動地促使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當然這也是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之增強而出現的必然結果。從貨幣互換協議,再到人民幣結算試點,可以清晰看到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當然這個過程并非短期可以實現的,據香港經濟委員會委員劉遵義預期,人民幣自由兌換比想象中快來臨,“快則5年,慢則10年”,并逐步躋身國際重要儲備貨幣之一。
既然希望人民幣“走向國際”,那么正常的波動是應當的。何況,近期,中國政府也曾宣布要保持人民幣幣值之穩定。至少從目前的跡象來看,人民幣尚不具有大幅升值和貶值的趨勢性方向,寬幅震蕩或許是后期的正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