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業:從技術角度談對行業創新能力建設的思考
創新技術為本
作為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內著名的技術專家,王恒敏、李創兩位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和體會,通過剖析有關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在不同年代的發展實例,分析指出我國縫機業“大而不強”的根本原因–––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同時也為目前行業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指明了方向。
眾所周知,在當前的背景下,“危”中創新求“轉機”,是為形勢所逼,也是企業s生存發展的唯一選擇。因為在危機中,企業只有創新才能突破、才能生存,也只有創新才能發展。而創新,是一種必須先有投資、而且可能存在風險的社會實踐。有朋友曾戲言:“創業難、守業更難,危機中求創新則難上加難。”筆者認為此話并非危言聳聽,確有其客觀存在的真實性。
創新,需要有打破傳統定式思維的膽略,有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和正確理論指導,并能正確運用科學方法的工作習慣和能力;創新,應該有相適應的方法、策略、對象和必備基礎。創新的形式和方法多樣,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管理創新都要依具體環境、對象而用之,千萬不可過于“機械”和“教條”。
任何優秀的創新方法和思路都必須與具體的研發項目及市場有機結合,都需要預先熟知研究對象的歷史、現狀及其今后的發展趨向。針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由于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品同質化而產生一些列問題的現實,筆者認為技術創新成為是行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大變強的根本所在。
縫機業“大而不強”的若干原因
筆者認為,導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問題的遺留,也有現行體制深層次的矛盾所致,然而,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是其中根源。
筆者將通過對以下事例的分析,讓讀者了解行業“大而不強”的原因。
事例1: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國產縫機產品生產管理長期隸屬于原輕工部二輕局下設的“鐘表、自(行車)、縫(紉機)處”。在當時計劃經濟年代,當家用縫紉機從“憑票供應、一票難求”已發展到嚴重積壓過剩時,我們國家卻少有自己國產品牌的工業縫紉機。直至1975年前后,國內才開始有少量的工業縫紉機生產,如GC212-3、GC1-1中速工業縫紉機,GN型中、低速包縫機,以及后來的GC212-8、GC15-1、GC6-1高速平縫機等機型出現在當時國內規??p機企業的生產中。
與此同時,庫存積壓嚴重、生產任務嚴重不足的各家用縫紉機制造企業,卻長期一直停留在等待、彷徨和被動之中,遲遲不見任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的具體行動。
事例2: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逐步發展,20世紀80年代服裝生產成衣化、工業化趨勢日益明顯,尤其當娶媳嫁女必備的家用縫紉機不再被人追捧時,工業縫紉機終于得到了市場的重視。一時間,不僅各家用機廠家陸續轉產工業縫紉機,而且眾多軍工企業、農機制造廠、通用機械制造和工程機械制造公司都一股風地往工業縫紉機制造的這條小路上跑。一時間,蜂擁而至的各路“人馬”,使本來就不寬的“小道”上出現了你擠我扛、人馬互傷的現象。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