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美國反傾銷案件
經濟危機下,中國似乎將面臨更多的反傾銷案件。
生意社5月9日訊 雖然中美之間爆發反傾銷案件不足為奇,迄今已多達70多起,但像今年這樣訴訟如此頻繁、涉及數值如此之高,并不多見。
4月23日,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6位委員一致通過,并經美國商務部調查后裁定:由于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環形碳優質鋼鐵低于公平價格,導致美國鋼鐵業“實際受損”或受到“實際受損”的威脅,因此,美國商務部將針對此項裁決,對中國該類產品頒布反傾銷令。不到一個星期,美國商務部再次開會宣布調查中國輸美石油鋼管案,案值高達30億美元,創下有史以來中美反傾銷案件的最高值。
反傾銷案件直線上升當然有經濟危機的原因。那些氣勢洶洶捍衛公平貿易的美國企業,指責中國用傾銷價格出口產品。可是中國的產品價格幾年來一直如此,如果認為是傾銷價格,為什么直到現在才提起訴訟呢?
翻一翻美國那些鋼鐵企業的賬本,我們不難發現,去年4月他們正沉醉在前所未有的利潤增長所帶來的興奮中,有的甚至已經擴大投資。事實上,這些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早已喪失競爭力,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擁有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具有無可比擬的比較優勢。這些夕陽產業之以能在美國生存乃至出現短期繁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布什總統時期的低利率政策,人為刺激了房產市場和長期的對外戰爭的緣故。而一旦經濟泡沫被擠破,這些企業首當其沖,轉眼間就陷入了困境。
但他們不思考自身問題,反而借著公平貿易的旗幟,轉嫁矛盾,歸罪于中國。隨著美國經濟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在未來幾個月中,我們可以預料將會有更多的屬于夕陽產業的企業迫不及待提起反傾銷訴訟案件。中美之間互利的自由貿易因為反傾銷法案的濫用而受到威脅。
那么,中國該如何有效應對反傾銷呢?
歷史地看,中國企業能夠贏得的反壟斷案件屈指可數。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不熟悉美國反傾銷法案的制定與實際操作。
國內許多學者總喜歡把反傾銷案件歸結為某種政治陰謀,看成是中美貿易戰的一個部分,甚至是美國政府背后操縱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看法有些道理,但并非完全如此。正如我的同事、加圖研究所貿易政策部副主任艾肯森所說,反傾銷案件更多的是企業與企業間的問題,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沖突,這可以從反傾銷案件的審理機構看得出來。
在審理過程中,美國商務部似乎起很大作用,比如要核準調查,發放問卷,決定設定新的關稅等,但是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