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鞋行業展會——內銷之戰已打響
無論是4月份舉行的“晉江國際鞋博會”還是前段時間剛結束的“廣州國際鞋業展覽會”、“東莞國際鞋展.鞋機展”,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貿出口企業一方面在鞋業展會上拼搶訂單,一方面暗自腳力國內市場,內銷之戰已打響。外貿企業在面對外貿上遭遇滑鐵盧之后,內貿重要性逐漸凸顯,很多企業在接受搜鞋網記者采訪時都表示將“出口轉內銷”,或者開辟內銷市場,今后內外貿并重將是大勢所趨。
外貿風險加劇,內銷成為新途徑
有數據顯示,整體鞋類產品在過去一年遭受到近30年以來的第一次負增長。這其中有政策、金融危機的影響,另外也包括這兩年的歐盟反傾銷征稅的影響。根據海關統計數據分析,今年1~2月,我國對美國出口鞋3.2億雙,下降12.6%;對歐盟出口2.5億雙,下降18.2%;對日本出口7264萬雙,下降9.4%。三者出口合計占同期中國鞋出口總量的54%。
而鑒于目前國際金融形勢,加上中國長久以來穩健的財政政策、外匯儲備和積極的救市措施,廣闊的內銷市場日益成為鞋企應對危機的“新藍海”。中國從12月起對中國出口的3770種商品實施提高出口退稅政策,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同時,國家金融政策也將重點支持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所以換種角度來說,中國鞋企此次面臨的不僅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新的更大的發展機遇。
挑戰
競爭對手多,劣勢凸顯
因為缺少品牌、沒有終端、同時需要面臨眾多的競爭對手,出口轉內銷企業面臨的挑戰并不小。轉內銷不僅僅只是把貨物拿到國內銷售這么簡單,而是重新拓展一個全新的市場,品牌樹立、渠道建設都需要從頭開始。外貿型企業在轉做內銷時,有著自己與生俱來的劣勢。即:無產品、無品牌、無渠道、無團隊、無經驗。很多外貿企業在轉型布局國內市場時承認,做內銷確實累,比如要增派人手做品牌、渠道。
缺少創新能力
對于外貿企業來說,大多是由客戶提供產品標準,而企業新產品開發的能力往往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多年的外貿經驗使得外貿企業一般都按照雙方訂單上達成的數量和產品規格進行生產,對于產品的研發、創新和改進都沒有專門的負責人員。因此造成長期以來,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較差,不能針對市場作出產品更新。 用來做外銷產品不一定適合中國市場的需求,由于市場競爭產品的細分都是千差萬別,很多外銷產品都是根據國外市場做市場定位、價格定位、產品定位的,產品設計因此大有不同;另外,生活習慣的差異,居住環境的不同,按照國內市場的標準和審美差異,許多產品都要重新設計和開發。
無自主品牌
多數外貿企業以貼牌為主,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的品牌內涵、核心價值、價格包裝、品牌精神等相關元素都處于空白狀態。由于外貿企業大多屬于OEM訂單式生產,這些質優價廉產品往往“為他人做嫁衣裳”,使用了國外一些品牌的LOGO及包裝,自身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幾乎為零。但是,要占領內銷市場,要能對渠道商產生吸引力,要獲得較高的產品利潤,要最終影響終端消費者,就只有做好品牌,堅定地走品牌發展之路。
缺少專業的營銷團隊
外貿企業很多都沒有專業開拓渠道的營銷隊伍,營銷人才的缺乏導致了銷售團隊的組建難以達到企業市場開拓的理想狀態,成為國內市場發展的一大瓶頸。中國市場區域廣、網絡渠道復雜,如果在銷售渠道上鋪不開、終端進不去,好的產品也沒地方賣,要么利潤少,沒有銷售網絡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企業就無法生存。要轉型內銷,只有組建一支作戰能力強的營銷團隊,迅速鋪開進軍國內市場的道路,選擇一條正確的渠道,準確并持之以恒地經營、改善。
機遇
得中國者得天下
雖然外貿市場困難重重,但是外貿轉內銷卻也具有很大的優勢。很多外貿企業逐漸意識到,介入外貿市場的隊伍越來越龐大,而利潤卻越來越低,客戶也越來越挑剔,即使企業投入再多的資源,收獲的果實也不會增加,外貿發展已經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企業想要繼續發展,只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市場。中國市場已經是公認的全球最具潛力和發展的市場之一,“中國內銷市場有13億人口,就算沒有金融海嘯,內銷也應該是我們重要的一個步伐,過去錯過了,現在是重新起步的時候。”在一些行業,“得中國者得天下”成為一句真理,所以,創建自有品牌,開拓國內市場,成為一些外貿企業繼續前進和壯大規模的首選。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