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行業:裝備自主化提升國內需求
十項政策支持裝備振興。 國家給予的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包括:發揮增值稅轉型政策的作用、加強投資項目的設備采購管理、鼓勵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加大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支持裝備產品出口、調整稅收優惠政策、推進企業兼并重組、落實節能產品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建立產業信息披露制度、支持產品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建設。這些優惠政策的最后效果,還要看政策的執行和落實。
裝備自主化提升國內需求,關注有研發優勢的龍頭或潛在龍頭公司。
我國已經是裝備制造業大國,但還遠不是裝備制造強國,產業大而不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外市場裝備需求急劇萎縮,我國裝備制造業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勢頭明顯趨緩,此時正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進行產業升級、轉變增長方式的大好時機。振興規劃的方向幾乎囊括機械的所有子行業,但真正受益的并不是所有機械行業公司。振興調整規劃最著重強調的是裝備自主化,從首套首套、重點建設工程、基礎配套件、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自主創新等方面無不傳達出這個意思。實現裝備自主化、替代進口,間接地提升了裝備的國內需求;國家給的優惠政策是外部條件,企業能否抓住機遇還得看自身因素。我們建議關注在重點振興領域中有研發優勢的龍頭或潛在龍頭公司,如三一、徐工、山推、中聯、昆明機床、天地科技、太原重工、華銳鑄鋼、天馬股份、中國南車、時代新材、力源液壓、東力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