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合作 泉州鞋產業迎來新機遇
生意社5月26日訊 泉州市鞋業商會會長、特步中國有限公司總裁丁水波表示,建設“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戰略定位的提出,是一個促進地區產業發展的有力措施,泉州制鞋產業迎來了兩個很好的機遇: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機遇與化解全球性金融危機壓力的機遇。
兩岸交流與合作
將更直接、全面
丁水波說,一方面,泉州的制鞋業在亞洲金融風暴后,經過近年來的高速發展,一批企業的規模與品牌影響日益擴大,后奧運時代的泉州鞋業進入了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升級的階段,產業的技術、設備、人才、管理、營銷等方面亟待進入新一輪的升級競爭,泉州鞋業正迎來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而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意見的提出提振了業界的信心,如何借助新的政策機遇加快推動產業升級是泉州制鞋業面臨的機遇與考驗。另一方面,去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泉州鞋業外向型企業的沖擊很大,“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戰略定位的提出,對于經歷全球金融風暴的外向型企業來講,猶如寒冬中的一股暖風。“只要政策上給予重視,泉州的外向型企業就能走出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陰影。”他說。
丁水波分析了泉州制鞋產業打造有競爭力制造基地的有利條件。他說,雖然鞋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不容置疑的是國內和國際鞋業市場依然需求旺盛,一旦有寬松政策與環境,泉州的制鞋業可以迎來全球金融風暴后的第二個春天。首先,泉州鞋業發展至今歷時20多年,擁有豐富的市場運作、規避風險的經驗。其次,泉州鞋業產業鏈完善,產業集群已成規模,產業布局集中,區域特色突出。晉江陳埭鞋材市場是我國著名的三大鞋材市場之一,具有包括門類齊全的鞋機、五金、化工、鞋材等在內的完善配套體系;晉江安海皮業、惠安百崎橡膠業現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制革基地、集控區和全省主要橡膠、鞋底生產地;以石獅市為主的真皮休閑鞋生產基地,及南安市的洪瀨鎮、九都鎮為主的童鞋生產基地,由于產業鏈較為完整,成本優勢帶來整體競爭優勢。再次,一些龍頭企業已經形成,泉州市規模以上企業216家,實現產值近200億元,占鞋業總產值近一半,涌現了富貴鳥、安踏、特步、匹克、三六一度等一批能帶動全市制鞋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
他認為,有關方面對鞋業制造基地的重視,應該會體現在技術扶持、政策支持等方面,在技術、管理、工商財稅政策及市場環境的規范管理和引導等方面將加大扶持力度。
丁水波認為,《意見》著重強調了臺海關系的協作與發展,未來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將更直接、更全面。這些除了能為泉州制鞋行業帶來更多技術和管理上的交流外,還將在新市場開拓、資本投資等方面帶來更豐富的資源。
重新定位和推動
傳統制造業升級
泉州市鞋業商會副會長、匹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景南認為,《意見》的發布,給泉州制鞋產業帶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而此時,如何制定一個好的對策,抓住機遇,推動產業升級發展,變得很重要。
許景南認為,加大泉州制造業基地建設,還要放眼大局,把制造業未來發展與泉州城市發展的定位相結合。他說,對于海西經濟區意見,各方在看到機遇的同時還要有憂患意識。從內部方面講,泉州制造業的發展既面臨著土地少、高素質人才短缺等瓶頸,還有著制造業總部經濟建設步伐的落后及工業園區功能配套服務與建設還不全面等缺陷。他認為,加大制造業的建設,有關工業園區的政策要長遠穩定,在配套上要有全局的服務意識。他說,規劃一個工業園區,不是廠房搬進去就完事了,還要把生活區配套功能給考慮進去,多方面考慮工人的生活需求。比如有線電視網是否配齊、公交車路線是否跟上等問題。“人才是隨著載體走的,如果沒有大的企業,人才不會來,如果沒有好的環境,人才不會來。要吸引更多的人才,需要企業與政府共同努力。”他說。
許景南表示:“我們在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和放棄傳統制造業的重要性。新的政策形勢出來后,我們可以適時重新定位和推動傳統制造業進一步升級,去解放思想利用起各種資金。在扶持制造業的方面,雖然還有不少矛盾要解決,但兩害相權取其輕,應從大局和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給企業休養生息的時間,以犧牲短期利益獲取長遠優勢。我們在這個時候需要有清醒的意識,認識到機會與競爭并存,結合泉州的產業優勢特點,去科學定位,抓住機遇,規劃一個好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