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LK-1900A系列高速電子加固縫縫紉機縫紉裝置產生的故障及排除方法
縫紉裝置產生的故障及排除方法(表1)
表1
不良現象 | 原因(1) | 原因(2) | 排除方法 |
起縫時脫線 | 起縫時跳針 | 起縫時速度遲緩 | 設定起縫時軟啟動 |
機針和旋梭的間隙調整為0.05~0.1mm | |||
面料和線的穿刺阻力小 | 降低機針的型號 | ||
面線留得太短 | 第1針面線張力大 | 調整第1針面線張力 | |
AT線張力盤的浮量小 | 調整AT線張力的浮量 | ||
挑線簧行程大 | 調整挑線簧行程 | ||
挑線簧張力弱 | 調整挑線簧的張力 | ||
針孔導向器和定刀之間高低差太大 | 調整定刀的高度 | ||
面線張力大,線被拉伸 | 調整面線張力 | ||
動刀分線器受損 | 修磨或更換動刀分線器 | ||
底線留得太短 | 針孔導向器和定刀之間高低差太大 | 調整定刀的高度(或增大間隙) | |
針孔導向器下方受損 | 修磨或更換針孔導向器 | ||
動刀分線器受損 | 修磨或更換分線器 | ||
大旋梭上彈簧受損 | 修磨或更換大旋梭上彈簧 | ||
面線張力太強 | 調整底線張力 | ||
梭心或梭殼受損 | 修磨或更換梭心或梭殼 | ||
縫料會高低不平 |
| 防止縫料松散 | |
夾線不穩定 | 線易拉伸,順滑度不好 | 增加夾線針數3~4針 | |
| 降低起縫時第1針速度(600~1 000r/min) | ||
第1針的針距太小 | 降低第1針的面線張力 | ||
| 增加第1針的針距 | ||
針桿線導向器的導線方法有誤 |
| 調整針桿線導向器 | |
由于梭心空轉造成底線外露 |
| 增強防止空轉彈簧 | |
切刀的初始位置不良 | 調整切刀的初始位置 | ||
斷針 | 護針器護針部與機針之間的間隙不良 |
| 調整機針和護針器的間隙 |
機針和中旋梭的間隙不良 |
| 調整機針和中旋梭的間隙 | |
送布相位不良 | 相對縫料厚度,送布太晚 | 通過存儲器來變更送布時間 | |
機針與切刀相碰 |
| 調整動刀位置 | |
調整壓腳(送布臺)的位置 | |||
機針與撥線器相碰 |
| 調整撥線器安裝位置 | |
機針彎曲 | 面線張力過高 | 調整面線張力 | |
起縫時壓腳下降,線被踩住,勾住撥線器 | 擴大撥線器和機針橫向間隙達23~25mm | ||
機針太細 |
| 選擇適合的機針 | |
跳針 | 機針和中旋梭的間隙大 |
| 調整機針和中旋梭的間隙 |
機針和中旋梭的相位調整不良 |
| 調整機針和中旋梭的相位 | |
護針器護針部和機針間隙不良 |
| 調整機針和護針器的間隙 | |
縫料會高低不平 | 中壓腳和縫料的間隙大 | 調整中壓腳的高度 | |
防止縫料松散 | |||
機針彎曲或針尖起毛 |
| 更換機針 | |
面線線環不能形成 |
| 機針長槽安裝在靠右側約20° | |
送布時間太早 | 通過存儲器變更送布時間 | ||
斷線 | 中旋梭受損
| 部受損(中旋梭和機針相碰) | 用油石修磨中旋梭梭鉤,調整機針和中旋梭的間隙 |
部受損(機針彎曲,斷針時發生) | 用油石修磨 | ||
部受損(拆中旋梭時,掛針) | 用油石修磨 | ||
部受損 | 用油石修磨 | ||
陷入旋梭內 | 大旋梭上彈簧的位置不良 | 調整大旋梭上彈簧的位置 | |
中旋梭梭鉤的 部成R形
| 更換中旋梭 | ||
大旋梭位置不良 | 調整大旋梭位置 | ||
面線張力弱 | 調整面線張力 | ||
挑線簧張力弱 | 調整挑線簧 | ||
調整第1針面線張力 | |||
面線留得太長 |
| ||
沒有使用專用中旋梭護針器 | 使用專用中旋梭護針器 | ||
護針器受損 |
| 修磨或更換護針器 | |
護針器和中旋梭間隙小 |
| 調整護針器和中旋梭間隙 | |
針孔導向器受損 |
| 修磨或更換針孔導向器 | |
機針的針孔不良 |
| 更換機針 | |
挑線簧調整不良 | 挑線行程大 | 調整挑線簧 | |
挑線簧張力太強 | 調整挑線簧 | ||
中旋梭旋轉不良 | 中旋梭表面有線屑 | 拆下中旋梭清除線屑 | |
油量不足 | 給旋梭供油 | ||
夾線關閉 | 針線長度長 | 調整針線長度,打開夾線器 | |
切線時斷線 | 松線相位不良 | 第2線張力器的浮量小 | 調整第2線張力器的浮量 |
動刀分線器受損 |
| 注意刀刃部,修磨受損部位 | |
大旋梭上彈簧受損 |
| 修磨或更換 | |
針孔導向器和定刀之間高低差太大 | 在用動刀刀刃部切線之前已切斷了 | 調整定刀高度 | |
針孔導向器和定刀的間隙小 | 在用動刀刀刃部切線之前已切斷了 | 調整定刀位置 | |
針孔導向器下面受損 | 針孔導向器弄斷了線 | 修磨或更換針孔導向器 | |
動刀分線器相位不良 |
| 調整切線、壓腳原點傳感器和動刀初始位置 | |
挑線簧張力弱 |
| 增加挑線簧張力 | |
切線不良 | 切刀不良 | 動刀、定刀的磨擦 | 更換動刀、定刀 |
動刀、定刀的配合不良 | 調整動刀、定刀的高度和位置 | ||
定刀的刀刃部平行不良 | 調整定刀的刀刃部平行 | ||
定刀的安裝不良 | 調整定刀的安裝位置 | ||
切斷2根面線(旋梭罩內留有小線屑) | 動刀分線器 有毛刺,切線形狀成 ,有線屑
| 注意刀刃部,修磨受損部位 | |
大旋梭上彈簧受損(切線形狀不良,有線屑) | 修磨受損部位 | ||
動刀不能分線 | 動刀初始位置調整不良 | 調整動刀初始位置 | |
切線凸輪位置不良 | 調整切線凸輪的位置 | ||
大旋梭上彈簧位置不良 | 調整大旋梭上彈簧的位置 | ||
最后一針跳線 | 機針和中旋梭有間隙以及相位不良 | 調整相位及間隙 | |
壓腳大 | 在移動花樣時,起縫時靠近壓腳 | ||
面線線環不能形成 | 安裝時機針的長槽約靠右20° | ||
不能切底線 | 底線張力弱 | 增強底線張力 | |
針孔導向器的針孔大 | 更換孔徑小的 | ||
收線不良 | 第2線張力器調整不良 | 第2線張力器的張力弱 | 調整第2線張力器的張力 |
第2線張力器浮起 |
| 調整松線機構 | |
挑線簧調整不良 |
| 調整挑線簧張力和行程 | |
中旋梭和護線器間隙不良 | 中旋梭和護針器的間隙小 | 調整中旋梭和護針器的間隙 | |
機針選用不良 | 機針細 | 更換粗針 | |
針孔導向器選用不良 | 對于機針、縫線來說針孔太小 | 更換孔徑大的針孔導向器 | |
縫料太硬,針板和縫料緊密連在一起,沒有線通過的間隙 | 縫料離底板稍微浮起 | ||
縫料彈性強,針板和縫料緊密靠在一起,沒有線通過的間隙 | 縫料離底板稍微浮起 | ||
底板形狀不良 |
| 修復底板 | |
送布相位不良 | 送布時間太早 | 通過存儲器變更送布時間 | |
使用化纖線而引起縫紉不良 | 過熱造成斷線 | 縫紉速度快 | 降低縫紉速度 |
機針粗 | 使用細針或者化纖專用針 | ||
使用硅油冷卻裝置 | |||
使用機針冷卻裝置 | |||
線起毛了 | 線槽不良 | 修磨各部位的線槽至順滑 | |
機針的針孔質量不良 | 更換機針 | ||
面線線環不能形成 | 將線導向器朝左靠 | ||
起縫時線浮起 | 對于面料來說線的穿透阻力小 | 減小機針的型號 | |
打開夾線器 | |||
過熱引起跳針 | 縫紉速度快 | 降低縫紉速度 | |
機針太細 | 選擇合適的機針 | ||
面線線環不能形成 | 將機針長槽裝在靠右側約20° | ||
使用機針冷卻裝置 | |||
由于線伸長造成收線不良 | 縫紉速度快 | 降低縫紉速度 | |
第2線張力器的張力強 | 減弱第2線張力器的張力 | ||
大旋梭內產生線屑 | 起縫時縫線太長 | 切線時切斷 | 關閉夾線器 |
縫線長度控制在32~36mm | |||
縫紉長度超出10mm | |||
縫料反面包線不良 | 縫線外露 | 縫料沒有與針板緊密靠在一起 | 更換底板 |
縫紉長度短 | 縫紉長度超出10mm | ||
縫線太長 | 縫線長度控制在32~36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