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依靠信息化走出金光大道
在生產上,制鞋行業具有勞動力密集、產品款式多、碼數多、單款鞋子訂單批量小等特點;在銷售上,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又經常造成市場信息反饋滯后。依靠信息化解決上述管理困境,讓金猴集團走出了一條金光大道。
CIO頻道每周熱"點"文章
CIO如何化解IT團隊人際沖突?抱守與放棄:CIO該如何抉擇
如何重塑政府CIO職能?2009年CIO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策略
三個教訓 我親歷的戰略轉型故事遠離CEO“直覺決策” CIO如何把握時機?
在生產上,制鞋行業具有勞動力密集、產品款式多、碼數多、單款鞋子訂單批量小等特點;在銷售上,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又經常造成市場信息反饋滯后。依靠信息化解決上述管理困境,讓金猴集團走出了一條金光大道。
“我們信息中心的成員包括:業務人員、技術人員、電工、錄入人員,甚至還有木工。”金猴集團信息中心主任張雅琳說:“我們的日常工作就是保證整個網絡設備和程序運行正常,配合業務部門用好ERP,負責監督、培訓、指導ERP的運行情況,滿足基層和領導層的IT需求,并自主進行數據的深度挖掘。”
談到如何應對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時,張雅琳認為:“關鍵是要找準IT部門的定位,我們已經把信息中心在整個企業里的定位確定為:一個服務于企業所有部門的服務部門。”
始建于1951年的威海市金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擁有55年的制鞋、制衣經驗,是中國“老”字號制鞋、制衣企業之一,現擁有資產8億多元,職工5000多人,主要從事皮鞋、運動休閑鞋、鞋材、皮具、服裝等系列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并涉足進出口貿易、房地產開發、商業、酒店、物流等多個領域,綜合實力位居中國皮革制品行業前三強,系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山東省重點企業集團、國家大型工業企業之一。
2008年,金猴集團的目標是生產皮鞋800萬雙(其中出口200萬雙),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80億;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為此,加快信息化改造步伐已經成為集團正在進行的三項改革之一。
突破行業之困
為了適應季節及款式的快速變化及個性化的生產需求,制鞋業幾乎都面臨著產品的生命周期和生產周期不斷縮短、部門間重復勞動嚴重、物料管理成本過高、批號管理困難、信息反應滯后等問題。
制鞋業的生產過程一般分為樣品開發、業務溝通、采購、倉庫、生管、裁斷、備料、針車、成型及成品出貨等。一個制鞋工廠的生產能力主要包括生產周期、品質和成本三個方面。因此,信息反饋周期漫長和打版頻繁更改,成為鞋業生產面臨的最大壓力。
但凡離散型制造業,不論電子、機械,還是服裝、紡織,企業都幾乎一成不變地使用著通用型ERP。但每一個行業都有其特殊性,制鞋業作為傳統的制造行業,勞動力密集、管理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產品款式多、碼數多,以及單款鞋子訂單批量小等特點,使其生產管理成為一件復雜的事情。
過去,制鞋業僅僅使用一些自己開發的小型系統幫助管理庫存和采購等行為,這些系統僅僅是手工工作的簡單模仿,很少能夠對業務流程改進有顯著提升。如何使制鞋企業能夠充分地利用成熟ERP系統的先進管理思想,又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傳統業務的習慣,成為制鞋業IT管理的關鍵。因此,在選型ERP系統時,就必須關注制鞋業的生產管理特點。“我認為在目前的形勢下,下工夫選擇好的ERP產品,不如先練內功整理好流程,讓企業來用好ERP產品。”張雅琳認為制鞋業雖有通病,金猴集團亦有其自身的“病理”特點。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