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企要打通“情商鏈條”
由于受開發設計能力的制約,東莞的內銷鞋還是以外銷鞋的流行趨勢為主
資深鞋類品牌管理專家。在臺灣曾擔任過著名的鞋類連鎖店“G3”和“帥靚”的品牌CEO。來大陸后擔任過“哈森皮鞋”、“木林森”、“美國駱駝”、“成龍”和“阿蘭德隆”的品牌CEO。許福榮先生還是臺灣生產力的總經理,該機構主要關注企業生產流程改造和品質管理。
核心觀點
◆大家都說東莞鞋的制造能力強,但很大程度上還是以OEM為主,再進一步是ODM,達到OBM(品牌制造商)和OCM(通路制造商)的幾乎沒有。
◆內銷對訂單的反應速度很重要。一般接到訂單要在15日內完成是行業標準,誰能把產品最快送到終端,誰就最有競爭力。
◆內銷過程中,打折、商場抽成、庫存等,每樣都要剝掉企業的一層皮,投入非常大。
◆在生產廠家、代理商和終端三者之間,企業在短時間內還需要代理商的過渡,直接建終端可能并不是好辦法。
◆品牌進入市場,一定要消費者、加盟商、百貨公司主管和代理商這樣四個人認可才有通路拓展的支撐點。
◆現在鞋業內銷市場是買家市場,品牌競爭是“取代式”競爭。
◆東莞制造環節最強,可以把企業的設計研發團隊移到市場終端去接單。
出口轉內銷 流行趨勢跟不上
東莞日報:從外博會參展企業調查的結果來看,很多企業都反映內銷中碰到了這樣或那樣的難題。綜合制鞋這個行業來看,您認為出口型企業轉內銷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許福榮:我想首先是開發設計的問題。大家都說東莞鞋的制造能力強,但很大程度上還是以OEM為主,再進一步是ODM,達到OBM(品牌制造商)和OCM(通路制造商)的幾乎沒有。這就造成我們東莞的內銷鞋還是以外銷鞋的流行趨勢為主。再先進一點的,也就是參加米蘭或法蘭克福的展會后,綜合一些趨勢設計,而后從事內銷鞋的研發設計。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其實流行本身就是一種陰謀?(狡黠地笑)因為賣家要用流行的賣點,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消費。而在這一點上,東莞的制鞋業明顯不足,因為我們大多數的廠家在內銷鞋的生產過程中,流行趨勢是仿照國外的,生產的材料也大多是加工外銷鞋的料件,所以得不到國內消費者的認可。
外銷如種菜 內銷如種樹
東莞日報:如果東莞的制鞋企業意識到了您說的開發設計問題,又能獨立設計出符合內地市場潮流的鞋子時,產品的問題是不是就全部解決了?
許福榮:未必!設計完了,還要生產。做外銷最大優勢是量大,款式少,適合規模生產。比如,外銷的生產過程中,多會采用LEAN(快速線),一般每個工人每天可以生產6到8雙;而內銷鞋的生產則完全不一樣,因為訂單的批量少款式多的特點,造成內銷鞋的生產效率遠達不到做外銷的標準。一般每人每天只能生產3到5雙。鞋業工人一般是以計件方式發放薪水,所以如果工廠還要保持同樣的利潤,勢必降低工人獎金,這會嚴重挫傷工人生產的積極性。(聳肩,攤開雙手表示無奈)
對比外銷巨大的批量訂單,橫在企業面前的問題是,一個內銷店面幾百雙,甚至幾十雙的訂單,你做還是不做?怎么完善這種終端服務?
東莞日報:內銷訂單太小了,總不能逼著客戶下大單。制造企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許福榮:內銷訂單小,批量多是事實,企業如果想內銷,就一定要克服這一難題。我個人覺得企業可以把內銷的生產同外銷的生產分離開來。企業可以單獨設立內銷生產部門,將設計、財務和生產等部門分離出來。按照經驗,做內銷加工一般工人規模在450人以內是比較理想的,船小好掉頭,規模不宜太大。
此外,內銷對訂單的反應速度很重要。一般接到訂單要在15日內完成是行業標準,誰能把產品最快送到終端,誰就最有競爭力。但是如果企業在一個月內還不能完成內銷的訂單,我覺得還是不要搞內銷的好。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