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運動鞋企的生死抉擇
寫下這樣的標題,總覺得有點殘酷,但是商業世界往往如此——或許準確一點表述是機械而非殘酷。3月,國內領先的安踏體育發布財報:2008年營業額達到46.3億、利潤8.9億,一年內店鋪增加近千家,總數為5667家。業績輝煌、氣勢如虹,在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安踏之表現更是顯眼——真是同一片藍天下,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提及中國運動品牌,筆者總是把目光聚焦于泉州一地,因為3000多家鞋業公司林立于這片不大的土地,其中絕大多數與運動鞋相關。安踏則成為大家默認的大哥,15年前,它只是陳埭鎮一家再普通不過的家庭鞋廠。在中國人眼里,最笨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模仿、跟隨,別人怎么做,我們也那樣去做。99年之后,安踏開始引領泉州運動品牌的發展,典型事例是,眾多晉江運動品牌跟在它身后,紛紛奔向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中央電視臺;2001年,安踏開始嘗試將運動服裝引入專賣店,同城企業紛紛跟進;04年、05年左右,安踏開始多開店,在一條商業街上開出兩家、三家甚至四五家店,它們跟;08年,安踏啟動旗艦店策略……很多體育用品企業在不斷的跟隨中,跟沒了,消失了。
不少企業,看到有實力的運動品牌店鋪在商業街上不斷涌現,依靠之前的一點積累,三線品牌企業好不容易在一些商業街開出一家店,可是由于品牌力沒有上去,根本拉不動銷售。再過一段時日,領先的品牌店鋪在同一條街道上同時出現幾家店,三線企業又想跟進,可是實力不濟,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許在某些偏僻的地方可能實現;再過幾年,三線運動品牌依然沉浸在店鋪數量有限的掙扎之中,領先的企業之旗艦店又在全國各地紛紛出現……
晉江的鞋企基本上是在懵懵懂懂中發展過來的,經過10多年的積累,大多有了一定的基礎,小孩子們都長大了。人也是在迷糊中長大的,但是成年之后,都會以理性來對待自己的生活及未來。 之于企業而言,迷糊中長大允許,但要在迷糊中發展壯大就不現實了——然而不少鞋企老總依然“以前這樣做,現在也這樣做”。(陳士信作品)事實證明,這是行不通的。2008年4月,晉江本土的某管理顧問公司項目經理向《北京晨報》表示,“去年晉江每周都有鞋企倒閉,今年還要倒閉更多。”當年5月,“中國最大鞋業基地晉江去年倒閉200家鞋企”的報道充斥各處,連一向愛拼才會贏的當地人也緊張了起來。
2009年及接下來的年景,對于三線運動品牌而言,只會越來越壞。事實上,源于美國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對于中國經濟及晉江運動產業影響有限。它們真正的壓力來自于本土的企業,事實上就在他們身邊。上世紀末,當安踏的總裁丁志忠還在感慨其時的領跑者雙星如何做到18億,轉眼之間安踏的業績突破了46億。如果安踏在99年的營業額以5千萬計算的話,那么10年之后,晉江就等于多了90多家中等規模的鞋企,雖然市場容量每年都在增長,但是幾家領先的運動鞋企——特步、三六一度、鴻星爾克、匹克、喬丹,跑得太快了。他們的快速增長,嚴重擠占有限的市場容量。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馬太效應”在給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推波助瀾。
三線品牌該如何開創自己的未來?繼續召開不大不小的訂貨會,請一個二三線明星做做平面代言,贊助一兩支籍籍無名的運動隊,補貼幾家經銷商開幾家專賣店……?
該醒一醒了,跟隨沒有未來!
差異化
看看同城的大哥安踏是如何長大的,細細研究的意義與必要性是絕對存在的。
1987年初中畢業的丁志忠只身到北京推銷鞋,4年之后攜帶20萬元成功歸來,他加入了家族鞋廠,主管銷售。其時的安踏在陳埭,不是最早創辦,規模也很小,在數千家鞋廠中,很不起眼;安踏的業務模式、生產線、產品等各個方面,和陳埭的其它鞋廠,幾乎是同樣的。安踏是如何崛起?其時的安踏之于當時規模龐大、領先的鞋企,有如今時三線運動品牌之于安踏。世人往往只看到了安踏于99年冒險巨資下注“孔令輝+央視”,隨后一炮走紅,卻未曾見其在1991年就開始不懈的努力——布局內銷。丁志忠家族清楚認識到,作為陳埭不能再平凡的一家鞋廠,想后來居上,他們得拿出獨特的策略,最先重視國內市場就是他們的秘密武器。事實上,安踏在99年實施的品牌推廣策略,開創了新的模式,也可以稱之為差異化。1991年與99年的兩個重大差異化戰略,讓安踏成功崛起。
依靠差異化獲得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根源就在于差異化能夠幫助企業在消費者腦海中記住某個品牌,核心就在于鮮明的、差異于別人的品牌定位和形象。繼安踏崛起之后,同城的特步、德爾惠依靠不同于專業運動定位的時尚、娛樂路線,快速在中國市場站住了腳跟,特別是特步;2005—2007年,KAPPA品牌同樣憑借區別于世界領先的耐克、阿迪的專業體育定位,用時尚路線打天下,取得巨大成功。在國內眾多電視頻道中,湖南衛視最為搶眼,雖然央視權威、大氣,但是前者透過聚焦娛樂屬性,打造出了影響力。
(一)調整定位
其實無論“新品類第一品牌”、“插位”、“切割市場”,根本就在于差異化。在如今幾千家運動鞋業公司,幾百個休閑運動、時尚運動品牌,讓消費者如何記住?這好比幾百個穿紅衣服的少女站在廣場上,你要讓消費者記住你,這不是為難我們的上帝嗎?
那么筆者相信讀者關注的是,體育用品除了專業運動、時尚路線、休閑運動之外,還有不同的定位嗎?有的,比如說,校園運動。學生是運動鞋產品重要的消費群體之一,校園運動用學生群體來區隔上面的三個定位。它絕對不同于專業運動,在強調學生群體屬性又部分融合了時尚與休閑,推出一個新定位。相對應的還有戶外運動,用不同的場合來差異化于其它品牌。事實上,穿著運動鞋不跑步、不運動的大有人在,他們穿運動鞋的目的只是為了日常舒適行走。運動鞋更早之前的名稱是旅游鞋,點明了它的一個本質用途。就這個方面,消費者的日常穿著使用入手,我們應該提煉出一個什么概念?
(二)調整方向
客觀地說,運動鞋領域的美好春天已經過去了,在洗牌階段,對于已經落后的企業而言,機會并不大。如果在運動鞋領域看不到多大的希望,也不用氣餒,原來的業務不去動它,借助以前的積累,進入新的鞋業領域。
舉兩個品牌為例,“八哥”與“奇安達”。兩者均專注于滑板鞋,前者自封為“板鞋世家”,在眾多三線運動品牌中,它就突顯了出來。雖然規模不大、品牌推廣也有限,但是不少人記住了“八哥”這個品牌。其它領域是否還有機會?比如帆布鞋?
(三)專注細分品類
領先的運動體育用品企業,無論耐克、李寧還是安踏,系列廣泛、產品豐富。如果我們只是強調自己專注、專長于某個細分品類,那么容易讓消費者相信,你更專業。
比如說跑鞋,某個三線運動品牌只專注于跑鞋,并在推廣中極力訴求自己是某個品類的專家。研發、生產、原料、消費者需求調查等方面如何專注于跑鞋領域,如何的專業。通過單一品類的打造,從而樹立起品牌的專業形象,給消費者一個清晰的品牌印記。
依靠這種策略邁向階段性成功的就有鴻星爾克、匹克、喬丹等運動品牌。鴻星爾克通過專注于網球鞋細分市場,并通過與網球運動相關的一系列品牌塑造與傳播,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了一個位置;后面兩個運動品牌,則專注或定位于籃球運動,在細分市場均表現不錯。
通過單品第一從而確立起品牌在行業的地位,在泉州紡織服裝行業是非常受重用的策略之一。九牧王在西褲細分市場、勁霸在茄克領域取得領先的優勢,從而在行業確立起自己的地位。體育用品包括的品類不在少數,那哪些是三線運動品牌的機會?登山鞋?足球鞋?高爾夫專用鞋?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