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服裝產業的“抗壓”與“提升”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沒有了“保留項目”服裝靜態展,“展會”的概念被大大淡化。2009年的常熟服裝節,似乎更希望借助“文化節”的風雅格調,以實現對“常熟”城市品牌及歷史文化底蘊的高調標榜。
“以往靜態展的功能主要在于品牌形象的推廣,現在看來,隨著常熟服裝城中品牌旗艦店和生活方式店的成熟,已足以承載品牌展示、商貿洽談的功能。”常熟紡織服裝協會秘書長歸無忌對記者這樣解釋本屆“常熟服裝節”的“非典型”意味。在他看來,常熟服裝城已經成為了一個“永不落幕”的展會。這同樣是一個產業集群自我推介的成熟形式。
另一個潛在信號則是,作為中國服裝產業的“制造重鎮”,常熟服裝產業擔當“區域品牌”的文化內核尚欠“文化火候”,服裝節與“文化節”的首度“捆綁推廣”,多少蘊藏著幾分常熟服裝品牌“集體尋根”的意味。
不難看到,在“務實”與“務虛”之間懂得理性思辨,針對產業和商業渠道進行雙重優化,常熟服裝產業集群的優質蛻變已經有了清晰、可行的思路。
常熟服裝產業的“抗壓”與“提升”
相對合理的產業結構、齊步往上走的品牌群落、產業與商業的共贏局面,似乎要令常熟服裝產業集群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對于常熟服裝產業而言,2008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帶來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
歸無忌向記者透露,去年,常熟省服裝協會與市統計局、經貿委等6個部門針對市122家重點企業進行了聯合調研。調研的數據顯示,2008年,常熟服裝行業較2007年的“利稅增長幅度較大”。
也許,情況并沒有傳說中那么糟糕。這首先取決于常熟紡織服裝產業對外向型經濟拉動增長的依賴程度。
歸無忌介紹道,常熟服裝產業中有10%的企業屬于典型意義上的外貿型企業,專門從事外貿業務。30%~40%企業的生產業務針對國內市場為主,但也會在相對空閑的季節接一些外貿訂單,這部分外貿訂單仍然屬于企業生產計劃中的“輔助型業務”;50%~60%的企業則純粹針對內銷市場,由此看來,常熟本地企業受國際市場需求減弱的制約因素并不是很大。
“但這并非意味著常熟服裝產業并沒有受到顯著的沖擊。”歸無忌同時表示,“今年年初的統計顯示,常熟紡織服裝企業的外貿出口額幾乎減少了20%;另外,外貿企業爭相進行內貿轉型,也給原本已經競爭激烈的內銷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再者,用工在減少,購買力在下降,消費需求也受到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