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運動鞋服業“縱向切割”時代
2008年運動鞋服行業的大洗牌,導致了兩極分化日趨嚴重,甚至業界廣泛認為,運動行業格局已經形成,很難逆轉。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嚴峻形勢,強者無需多言,弱勢品牌崛起已成為業界普遍關注和探索的課題。宗文品牌顧問機構以多年的行業經驗,再次剖析運動品牌如何應對新一輪的競爭,提出2009年鞋服業的“縱向切割”戰法,供企業參考。
“橫向切割”,曾笑傲運動產業
運動行業的“第一春”
NIKE和adidas 以他們一貫高效的執行力,分別在2003年和2004年占據中國體育運動市場的高端,將名字深深地印在中國消費者心上,與李寧、晉江系形成分庭抗禮之勢。而2008年的奧運前夕,這一輪的競爭更加白熱化,REEBOK、PUMA、CONVERSE、UMBRO、KAPPA等品牌繼續猛烈入侵,國內的眾多運動品牌也鉚足勁狠拓其發展道路。從早期李寧的一枝獨秀,到國際、國內品牌同臺競技,再到各強勢品牌旗艦店的普及,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慢慢成熟了起來,越發注重運動衣著方面的消費。這樣也使得運動品牌更加地集中起來,以“超市型集約化形態”出現在同一商圈、同一街區、同一商場的同一層樓,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國際品牌、李寧、晉江系的“橫向切割術”
從以往的競爭來看,運動品牌顯然是采用“橫向切割術”在中國市場“三足鼎立”。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端倪:
“橫向切割”我們應看作最基礎的消費群之爭,也就是說,2008年前的行業競爭,基本上將中國運動裝市場橫向分割為“高、中、低”三塊市場。自從在2004年左右各品牌的定位基本成型后,無論NIKE如何壟斷高端資源,或是李寧如何主攻國內行業第一的席位,或是安踏如何主打愛國情懷,銷量都可以迅速增長,但其定位依然各自為政――想讓NIKE的消費群購買安踏是挺難“屈就”的,而想讓安踏消費群購買李寧和NIKE則受限于消費能力。
如同倍受關注的汽車產業:提到寶馬、奔馳,立馬會想到高端;提到大眾,隨即想到中端;說起夏利,立刻會想到經濟實惠。“橫向切割”確立的“三足鼎立”是行業成熟和蓬勃發展的標志,也是最基本的分類方式。
此格局的形成對于發展中的弱勢品牌,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2008年后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強勢品牌定位一旦根深蒂固,當然牢不可破,逆流而上只會更為艱難。
黃金時代,遭遇同質化瓶頸
運動行業期待黃金時代
似乎行業的大“洗牌”還未塵埃落定,由奧運引發的健身風潮卻已來臨。2009年運動服飾及各類體育用品成為中國市場的一大亮點。不經意間,運動行業迎來了“第二春”――后奧運黃金時代。其具體特征為:
總量需求――更大。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年我國體育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要達到1.5%”。中國體育產業的成長空間是巨大的,運動服飾業必將更加前程似錦。
市場機遇――更廣。隨著運動元素植入休閑裝,運動市場已逐漸入侵美特斯?邦威、以純等品牌的休閑裝市場;各類運動(如戶外運動)的風靡,運動裝又將得到更多高端成熟消費人群的青睞;童裝成人化、體育教育的普及,運動市場又將贏得更多的幼兒、兒童、少年消費者。
品類衍生――更多。高爾夫、乒乓、網球、籃球、足球、瑜伽等專業運動的普及,勢必帶動更多的運動裝品類分支。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