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產業生態期待涅槃重生
編者按:近期一些數據讓人感覺經濟似乎已經在回暖。為了解石化產品市場真實情況,記者走訪了處于合成橡膠產業鏈下游的制鞋企業。調查顯示,市場冷熱不均,中國制鞋企業仍在困境中尋找未來轉型的方向。下游用戶在穩定價格、生產新型鞋材、保證產品性能等方面呼聲強烈,中國石化作為產業鏈重要一端,應著力幫助用戶破解發展難題,用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石化SBS(熱塑性彈性體橡膠)產品相當大一部分在福建泉州、浙江溫州兩大國內制鞋基地集中銷售。在這兩地,大小鞋企超過7000家。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制鞋企業的生存狀態好壞,影響著合成橡膠市場的冷暖。
5月中下旬,記者走訪了泉州、溫州制鞋企業十余家,從內銷型到出口型,從企業主到普通工人,對話間感受到他們真實的心態,有對現狀深深的憂慮,對未來抉擇的迷茫,更有渴望變革的決心。
然而,經濟寒冬的冷意仍存,春天的到來似乎還需經歷漫長的等待。
生存困難,開工率僅50%
5月14日,泉州市晉江綺麗制鞋廠。生產線上稀稀拉拉傳送著幾雙鞋底,一名工人坐在一旁發愣;質檢站的鞋架上零散擱置著成品,兩位年輕的質檢女工坐在一塊聊天;另一條生產線已經關停,貨物箱里空空蕩蕩。
“生意差得不得了。”綺麗制鞋廠總經理助理喻成剛向記者道出第一句話。他說,去年年產量為500多萬雙,今年1~5月生產不到100萬雙。而且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一直上漲,SBS價格漲了20%。
“接單就虧本,不接單又怕客戶流失,難呀!”喻成剛感慨道。
在采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話是“市場不好”、“生意難做”。在受訪的10家企業中,開工率普遍在50%左右。據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制鞋企業的產銷量同比減少了30%。
晉江志協鞋塑廠,主要做出口加工,今年開工率不到50%。“俄羅斯盧布貶值很厲害,今年賣給俄羅斯的50多萬雙鞋,都在虧本。”志協鞋塑廠經理說,做外銷的鞋企幾乎都用美元簽單,鎖量鎖價,美元跌價,損失很大,加上原材料上漲,企業哪里還敢接單?
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素有“中國鞋都”之稱。這里也是一派蕭條景象:許多臨街店鋪卷簾門緊閉,“招商招租”的廣告隨處可見。
市場持續萎縮、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元持續貶值……任何一種因素,都可能成為脆弱產業鏈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溫州市鹿城區鞋革行業統計顯示,3月下旬,全區242家鞋企中,1/3的企業無法接到新訂單,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一季度銷售收入比去年同期減少11.6%,利潤同比減少21.4%,出口供貨值減少8.3%。
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福建省出口4.6億雙鞋,比去年同期下降4.7%,浙江省出口2.4億雙,下降14.5%。
對于下半年的前景,多數企業表示迷茫。“企業接的都是短單、小單,都在撐過渡期,邊走邊看吧。”溫州新元塑膠鞋廠廠長趙何平說。
兩極分化,市場冷熱不均
今年1月,隨著東莞上千家鞋廠倒閉,女工張春燕下崗了。但很快,她從在溫州做工的老鄉那得知,金帝鞋廠正在大量招工,她便放棄了返鄉的打算,找到這家位于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公司。由于是熟練工,張春燕被順利錄用。每天從早上7點多一直工作到下午5點多,“工資是計件的,趁著現在生意好,想多干些活。”張春燕說。
與張春燕同一批招聘進廠的工人有1000多人,去年年底有4500人的金帝鞋廠,今年4月已經達到7000多人。金帝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周肇偉介紹,今年一季度產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2%,訂單已經排到11月份,產量比去年增加一倍,今年還要增20條流水線。
一邊是關門倒閉,一邊是產銷兩旺。記者采訪調查發現,中小企業情況不容樂觀,而規模企業的生存狀況良好,特別是領軍企業發展依然強健。
溫州市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一季度770家較大規模的鞋企完成生產總值91億元,產量1.2億雙,同比增長11.5%。其中,3月完成產值35億元,產量4500萬雙,同比增16%。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