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危機:困境中倒下的和成長的外貿企業
金融危機在我國引發了一輪企業倒閉潮,但也有部分中小企業由于船小好調頭而躲過浪頭,還有的企業經過洗禮或調整方向或苦練內功
金融危機的大浪在我國引發了一輪兇猛的企業倒閉潮,據估算,有近30%左右的外貿型企業倒閉,隨著形勢的進一步嚴峻,這個數字正在逐步擴大。但也有部分中小企業基于船小好調頭,幸運躲過浪頭。還有的企業經過此次洗禮,或調整方向或苦練內功。
出口企業有單不敢接
導致近期中國出口下滑、訂單減少,外需肯定是首當其沖的因素,但還有些深層次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部長張小濟介紹,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機構缺乏出口積極性,“企業是因為害怕風險,不敢接訂單,導致生產動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不敢‘理直氣壯’地支持出口,因為我國的退稅制度規定,按照中央出75%、地方出25%的原則,在一個地方出口就在當地退稅。有很多內陸的外貿公司去沿海地區出口,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沿海地區不會拒絕,然而,一旦經濟形勢緊張,地方財政吃緊,要拿出真金白銀補貼給其他地方,沿海地區的積極性就會受影響。因為內陸公司屬于內陸地區,解決的是當地就業問題。”
還有一方面是對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夠。金融危機下貿易信用風險增大,國內不少企業都面臨因買家資金困難乃至破產而導致應收賬款難以回收的風險,導致出口企業“有單不敢接”。
“遲到”的危機
山東省一家出口化工和機械類產品的外貿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三分之一左右的業務都在非洲,危機的來襲不像歐美市場那么快,最近三個月才感覺受到影響,訂單少了一半以上、業務慢了。
“因為此前國際油價一直下跌,非洲市場出現了外匯短缺。公司本來有訂單,結果因為付不出外匯,只好無限期等待,有時候會拖上兩三個月的時間,有時候干脆就被取消掉了。”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
他說:“公司還有一部分業務在東南亞,損失也差不多有一半。原因是被別的國家占領了市場,原來我們的橡膠產品出口主要靠廉價商品占領市場,但是由于此前我國一些勞動力等資源價格上漲,導致現在俄羅斯的商品更便宜,品質也不比我們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