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因素決定中國本土服裝品牌將崛起
一個民族品牌的出現,除了滿足人民心理上對于民族品牌誕生的需求、獲得民眾的支持外,政府通常都會對民族品牌予以一定的支持,包括在稅收、資金、市場準入方面等,其目的自然是希望通過消費本土品牌產品來拉動巨大的內需市場。
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非常關鍵的歷史時刻,在面臨國際國內的嚴峻經濟情形下,“中國核心競爭力”再次凸現在有識之士面前。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中國商品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再也不能以“成本”、“價格”作為所謂的“核心競爭力”了,“品牌”戰略的提出,尤其中國紡織業的“戰略轉型”已勢在必行。中國本土服裝品牌的發展和壯大,是提升中國商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步。
現在,我們要來討論的就是中國本土服裝品牌崛起的諸多條件和理由:
一、經濟總量龐大
近年來我國的GDP增長迅速,2007年人均GDP已達到2456美元;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和蘇州等核心城市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預計到2010年我國人均GDP將有望突破3000美元。根據美林和凱捷聯合發布的《亞太區財富報告》,未來5年,中國百萬美元資產家庭數量將會再增長一倍,接近100萬戶。據不完全統計,擁有20萬美元以上資產額的中國家庭數量增長更快,預計到2011年將突破1000萬戶,如果以每戶人家3名成員的數目計算,人數有近3000萬,這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國家人口數量的總和。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期。在中國,快速增長的富裕階層和強有力的GDP增長速度,將給中國帶來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旺盛的消費能力。
雖然當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機,眾多國外知名品牌公司的資金流動性減弱,開始邁入品牌發展的蕭條期,但是這恰恰為中國新品牌的誕生、發展和老名牌的壯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環境和發展鍥機。
二、消費觀趨于理性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居民的消費觀日趨成熟和理性。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大鵬說,現在的品牌不是簡單冠個洋名,搬個洋品就能在中國市場長驅直入的了,我們的消費者完全有自己判斷市場的能力。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我國青年的消費觀在經歷了一個浮躁的從眾消費觀階段后,逐漸進入理性消費階段,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從眾消費觀”在青年人中逐步退場,他們注重個性化的自我消費形態,開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產品適合自己,也熟悉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和品牌內涵,對商品的質量、性能、價格往往貨比三家,減少了盲從和被動。
這樣的消費心態,客觀上有利于民族品牌的孕育,對其成長也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
三、產業鏈完善齊備
中國擁有完善的服裝加工和生產體系。它從服裝的原材料(包括紡織、織布、印染、后整理等)到后期服裝的精加工形成了一個龐大和完善的產業鏈,其綜合配套率(包括機器和零配件)穩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世界名牌加工基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中國為自己品牌做出優秀產品的質量保障。
四、時尚媒體日益成熟
中國已經出現了能在第一時間與世界信息同步的媒體機構。如轉播過精英世界模特大賽、世界模特大賽等知名時尚賽事的中央電視臺,也有在上海異常活躍的生活時尚頻道等。此外,我國時尚類雜志名目眾多,且銷售量逐年攀升,其強大的發行規模、即時的資訊渠道都顯示出國內能發布時尚信息的時尚媒體已日趨成熟。
五、商業環境逐步現代化
我國以上海和北京為中心的大型城市已初步完成向國際化商業城市的轉型。據統計,2006年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為88。7%,其次為北京,84。3%;而截至2007年,北京市營業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的大型商場共有100家,其中百貨商場就有63家。而在上海,以中信泰富、恒隆廣場和梅龍鎮伊勢丹為首的“金三角”購物帶,以港匯廣場、正大廣場為中心的航母級的購物中心等商業區更是比比皆是。這些都為一流品牌的生產、展示和銷售創造了優良的商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