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探索大朗模式
海關總署近期的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123.1億美元,同比下降14.7%,環比下降1.5%。1-5月,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559億美元,同比下降11%。顯然,紡織服裝業的冬季還在繼續。
“中國羊毛衫名鎮”大朗鎮鎮委書記尹景輝卻對本地的行業形勢頗為樂觀:“大朗鎮部分毛織企業訂單數量有所回升,大部分毛織企業訂單可以做到9月、10月份。”
尹景輝的樂觀也來自于大朗實施了近4年的“創建區域國際品牌”。
“指頭”變“拳頭”
早在2004年,廣東省工商局成立了課題組和專家組,提出“創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方案,被列入了廣東省“十一五”發展規劃。
2005年11月,廣東省工商局召開創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工作會議,東莞市大朗鎮、潮州市楓溪區和汕頭市澄海區正式被列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地區。
在大朗區域國際品牌的網站上,這樣定義“創建區域國際品牌”:引導一批具有條件的產業集群向世界產業鏈的中、高端過渡發展,逐步轉變依靠投資驅動式和資源驅動式的傳統發展模式,通過產業集群與區域國際品牌的融合,誘導產業集群從產品競爭、資產競爭轉向依靠產業集群品牌的競爭,以提高區域經濟在“三重市場”——區域市場、國內市場、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大朗將創建“區域國際品牌”形容為“指頭”變“拳頭”。我國絕大多數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產品品牌過于分散、弱小,如伸開的“手掌”,各手指長短、力量參差不齊,而國際品牌如同“木板”,相互的競爭恰似“手指”碰“木板”,極易將手指折斷。而創建區域品牌就是要將產業集群分散的“手指”合攏為一個“拳頭”,以“拳頭”的方式走向市場與國際品牌競爭。
“六大公共服務平臺”
在產業集群創建區域品牌的過程中,當地政府的主導作用十分關鍵。
尹景輝介紹,為推動毛織特色產業的發展,大朗按照“兩大轉變”的發展思路,即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從生產基地向現代毛紡織商貿城轉變,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鎮政府著力完善研發設計、質量檢測、人才培訓、信息咨詢、展銷物流、融資服務“六大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毛織業數字化生產、研發設計、品質監管、營銷策劃、物流配送“五大能力”。
目前,大朗鎮共有毛織生產企業3000多家,創建了省級以上名牌名標9個。大朗毛織信息化改造勢頭強勁,目前全鎮共有數控織機5100多臺,投資超過16億元,已成為全世界使用數控織機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另外,由于該鎮毛織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大朗針織機械行業近年來異軍突起。
盡管有政府支持,但是也有當地官員表示,創建區域國際品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投入大。目前的試點工作仍存在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有困難。大朗鎮政府雖然大力支持,但畢竟鎮一級的人、財資源都非常有限,當需要對一些項目進行規劃和改造時,鎮政府有些力不從心。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