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鞋品牌企業如何打破傳統思維?
中國的鞋革企業這幾年一直在反思,一直在尋找自己跟國外同行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為什么同一個車間,同一條流水線上下來的兩雙鞋,有的價格相差近10倍?
國家提倡創新,其立足點便在于創新能力是所有產業的持續推動力。一個國家的持續發展與其旺盛的創造力分不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跟整個世界的局勢密不可分,有高潮,也有低谷。歷史總在重復,危機不可避免,但只要有坦然的心態和改革的勇氣,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翻開中國的近代史,魏源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寄托了國人如夢初醒后的辛酸與希望。中國的現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師夷”的結果,然而經過了百年的滄桑,放眼當前,回首來時路,中國的經濟結構、產業模式、產品的開發等未曾“制夷”,反而有點“以夷變夏”的味道。短短的百年,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30年,國人知道要發展就必須打開國門,睜眼看世界,也因為這樣的思維轉變,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造就了一個全新的中國。
但是,沒有一種發展模式歷萬世而不磨,時代變了,我們也要跟上時代步伐,努力看清出路在那里。沒有危機意識,沒有前瞻性,原先百試百靈的妙藥,就有可能會成為無法下咽的苦果。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眼淚與歡笑交織的變革史。時代前進的潮流逼迫我們必須當機立斷克服思維惰性,打破成見,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思考、以一種“雖千萬人,往矣”的決絕來變革。成敗末定,但早轉變,至少在時間上取得了優勢。變革有時候就像車行高速,車速快當然有危險,但同時也縮短了到達終點的時間,而車停在高速上,四下觀望等待時機,似乎危險也同樣存在。
以中國的鞋革行業而言,產能之大,舉世無匹。但這樣大的產出,卻并未帶來同樣大的利潤。原因不言而喻,中國只是個生產大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制造大國。中國的鞋革企業這幾年一直在反思,一直在尋找自己跟國外同行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為什么同一個車間,同一條流水線上下來的兩雙鞋,有的價格相差近10倍?很多人也許會說,這就是品牌的價值差異嘛,不錯,那我們為什么不能創造出自己的品牌呢?是學習別人的經驗還沒學夠嗎?筆者認為不是學得不夠,而是學得太過了,鞋服、汽車等行業在自己的產品身上,總能看到別人的影子;總在模仿,在別人準備的描紅紙上亦步亦趨;總在埋頭做好學生。但是,好學生永遠成就不了自己,做慣了好學生,就會在師傅的影子下迷失自己。沒有自己的想法,做出來的東西也匠氣十足。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