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服企不做品牌做批發之怪現象
并不是服裝企業不愿意做品牌,而是在商場中做品牌、做形象成本太高,特別是對于資金并不充裕的中小服裝企業來說,商場確實不是一條理想的渠道。
時下,有不少在商場中做品牌、做形象的服裝公司逐漸轉戰批發市場。產品還是以前的產品,為什么做批發就比做品牌好。特別是在紡織振興規劃出臺的利好環境下,是什么原因讓服裝企業“放下架子”進入批發市場呢?
據筆者了解,一般商場的結賬周期為45天,相比之下,批發市場卻是每天都可以見到錢。同樣多的錢,在商場周轉1次,在批發市場中可以周轉4—7次。這樣一來,批發市場提高了企業資金的運轉速度,加快了現金流動,能為企業掙更多的錢。
不少中小企業產品不錯,在商場中銷售得也不錯,可就因為商場的結賬周期太長,在商場中銷售得越好反而越難經營,后來才不得不采取進入批發市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并不是服裝企業不愿意做品牌,而是在商場中做品牌、做形象成本太高,特別是對于資金并不充裕的中小服裝企業來說,商場確實不是一條理想的渠道。
因此,為了順應服裝企業做品牌的期望,近年來,眾多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積極展示“品牌孵化”功能。服裝專業市場和服裝企業的“聯姻”使得人們對于專業市場的品牌孵化有了新的認識。
目前,我國共有近6萬個紡織服裝品牌。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每個生產廠商都想使自己的品牌成功,以此來調動消費者的購買熱情,為自己迎來滾滾收益。然而遺憾的是,現實中大部分紡織服裝品牌都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甚至于處在為求得生存而掙扎的尷尬境地。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