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業低迷背后的價格風險
“以前出口生意好時,幾乎每天都跑來這里辦理原產地證和紡織配額許可證,現在差不多兩個月才來一次。我們計劃退出紡織服裝出口行列了。”楊小姐近日參加廣東省外經貿廳舉行的紡織企業座談會時,看著會議室隔壁的辦證大廳門庭冷落,自己也情不自禁感嘆起今年糟糕的出口生意。
楊小姐是廣東一家做歐美服裝出口的企業業務經理,現在對紡織出口持悲觀態度的不止楊小姐一人。據近日對全國紡織企業的調查,64.22%的被調查者認為紡織服裝業根本沒有回暖,仍處于低迷,73.63%的被調查者認為國際市場需求“疲軟”難在短期內結束。
不少紡企對何時走出這場“寒冬”心里越來越沒底,而且面對嚴峻的出口形勢,拋給中國紡企的難題不僅是訂單減少,還有隱藏在訂單背后的價格風險。
紡織服裝業曾一度被視為最早走出“寒冬”的行業之一,人們對紡織服裝行業將于今年第三季度回暖寄予較高的期望。我國紡織服裝在國際市場有比較優勢,加上屬生活必需品,即使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仍有剛性需求,此外我國一直不斷加大對紡織服裝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這些都成為回暖理由。
但到目前為止,各項指數卻顯示該行業形勢不容樂觀。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368.2億美元,下降8.1%;紡織紗線及織物出口220.3億美元,下降15.5%。國際市場的低迷影響了企業投資信心,今年1~4月,紡織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1億元,同比增長1.6%,增速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此外,國內服裝消費也在放緩,增加出口企業轉內銷的難度,今年4月服裝類零售總額增長14.0%,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8%的速度,而以往服裝類零售額常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個百分點。
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駕馬車在紡織服裝業中奔跑時,都顯得有些“疲憊”。
業內人士認為,紡織服裝出口還將在低谷震蕩較長一段時間,估計下半年還是負增長10%,最樂觀的預期是,從今年第四季度開始出現回暖跡象。
而在世界經濟尚未走出低谷的形勢面前,中國紡企不僅訂單減少,還面臨價格風險。經濟下行影響消費者購買力,國際采購商比以往更關注“價格”,壓價越來越兇。在焦慮等待春天的過程中,不少紡企為爭取訂單穩住生產,不得不在價格方面做出讓步。在今年5月初結束的第105屆廣交會上,削價競爭非常激烈,紡織服裝成交價降幅普遍在5%~20%,這意味著企業未來幾個月出口風險加大。
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加利事業部總經理鐘浩森曾一度在價格方面堅守,但在近幾個月訂單下滑30%的情況下,他被迫對采購商讓利,將部分產品價格降低5%~10%。
之前原材料價格下降,國家四次上調出口退稅率至16%,為企業騰出一定利潤空間,令出口企業沒有感到降價壓力,但現在形勢變化,紡織服裝業原材料價格呈上漲趨勢,如國內棉花價格從今年初11000元/噸攀升到目前13000元/噸左右,進口棉價也在不斷上漲。此外,今年油價的反彈也拉動化纖制品價格上揚。
下半年如何消化成本壓力,成為紡企必須直面的問題。不僅如此,紡企還將面臨貿易摩擦增多風險,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今年以來已為此多次預警。今年前5月歐美明顯加大了對中國紡織服裝的召回力度。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宇認為,壓價只是暫時發揮重要作用,從長遠來說企業還是要注重品牌和技術創新。在訂單萎縮加速行業洗牌的過程中,一味打價格戰而忽略產品質量的企業,往往容易被淘汰出局,訂單會向優質企業集中。
參與《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制訂的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建議紡企:保增長和調結構,前一個是當下任務,后一個是長期任務。他認為紡織業是高新技術應用的重要產業和時尚文化創意產業,企業有很大升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