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飾的尋根之旅
2004年“蒙古服飾藝術”被文化部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家40個試點項目之一。
2006年,自治區組織了田野調查組重點在區內調查,先后走訪57個旗縣,采錄各種蒙古族服飾、配飾4000多件,拍攝照片8000多張,基本摸清了內蒙古境內蒙古族服飾藝術現狀。
2007年,田野調查組又重點到區外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青海、甘肅等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蒙古族聚居區進行田野調查。同時,評選命名了首批19個蒙古族服飾藝術傳承人、2名蒙古族服飾藝術收藏家、4名蒙古族服飾藝術民間表演團(隊)。
“蒙古民族服飾,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它是蒙古族民族形象的標志,也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縮影,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地組成部分。”參加田野調查的盛麗總結說。
傳統遭遇流失
6月30日,呼和浩特市呼倫北路的一家民族服飾制作店里,柜架上放滿了制作蒙古服裝用的鮮艷的緞料和綢子,幾套制做好的成衣在衣架上掛著,店里的裁縫塔娜手里沒活兒,正在縫補幾件牛仔褲。她告訴記者,店里的冷清是不定期的,有時定制衣服的多了就會忙起來。
“人們定制蒙古族服飾大多用于開會或結婚等重大場合穿,款式大多是在傳統服裝的基礎上再加現代元素,偶爾也有人要求傳統樣式的,但這樣的比較少。”
在記者對呼和浩特民族服裝制作店的調查中,大多服裝店處于這樣的情況。公園西路兩家大的經營蒙古族民族服飾的店里,掛著的大多都是舞臺裝,服裝樣式和顏色大多較為夸張和鮮艷。草原金榮店的店員孫女士告訴記者,他們這個店還有一個專門制作民族服裝的廠子,一般都是表演團體來定制演出服,生活裝很少。
參加了二年的西部蒙古服裝田野調查的盛麗對這一現象深有感觸,“很多蒙古族服飾有資料或老照片,但在生活中已經找不到了。我們下鄉發現,老鄉們穿蒙古袍的很少了,只有在像那達慕那樣重大的場合才穿。這也許和自然環境,天氣變暖及各地文化有關,也有和當地政府重視程度有關。”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