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服裝企業轉型升級考驗周邊承接體系
前不久,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專家、廣東省經貿委有關官員、清遠市政府負責人、中國著名時尚產業經濟研究專家同時來到位于清遠英德的華僑工業園。在這里,他們進行了一場有關華僑工業園紡織服裝產業基地規劃的專家論證會。
聞聲同往的還有幾十家位于珠三角的服裝企業負責人。按他們的說法是,《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對于珠三角產業定位高端化,促使他們必須重新為自己的服裝工廠尋找新家。然而,這一次珠三角3萬多家大大小小服裝工廠的搬家歷程卻并不是那么容易。
樣本
珠三角工廠的流浪牧歌
記者從廣州驅車抵達英德的華僑工業園,一路高速,全程大致需要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車程,還是服裝企業向外轉移可接受的距離。”嚴小燕,作為廣州昊益制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在仔細詢問了華僑工業園的規劃后作了這樣一個基本的判斷。
服裝產業鏈條長,工序多。如果一家成衣廠搬出珠三角,短期內不可能所有配套工廠都跟著來。也就是說,這家轉移出珠三角的成衣廠很可能需要把自己所需的花邊、布料一一運到新的工廠,完成某些工序后,再將半成品運回珠三角深加工。物流時間是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
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嚴小燕這半年來走過全國很多園區,主要目的就是為自己的工廠尋找一個新的家。
“這幾年珠三角生產成本不斷上漲,服裝這類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已經不適合再繼續留在珠三角。更何況珠三角有了新的定位,現在不走也會被趕走。”嚴小燕還有一個身份是廣州市白云區服裝商會的會長。也許,比普通企業家看得更高遠,嚴小燕坐不住了。
然而,嚴小燕近幾個月來全國探訪雖然都得到當地盛情迎客,卻都沒有合自己心思的。“說來說去,還是產業配套跟不上。”走了一圈之后發現,其他地方雖然土地豐富、勞動力低廉,可是都無法給轉移出來的服裝企業提供加工配套。于是,珠三角的服裝企業把轉移的視線移回到廣東粵東西北。
“雖然在省政府認定的產業轉移工業園半數左右都把紡織服裝類產業納入規劃,但是承接地政府對傳統的服裝產業認識不夠,在實際招商選資中,卻大多首選引進電子信息、通信設備、機械制造等高科技項目,傳統型服裝產業受冷落,更別說設立專門的服裝產業轉移園。”嚴小燕說起這樣的親身體驗時很不解。
嚴小燕的不解是整個珠三角服裝企業的不解。這個擁有3萬家企業、百萬從業人員的產業群體大部分分布于珠三角的東莞、深圳、廣州、佛山和江門等地產業集群內,由它們完成的服裝產量和出口量多年來在全國位居第一。珠三角轉型升級,重點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服裝業應該算是此項工作的重點。然而,在“雙轉移”過程中,服裝業遭受了“冷遇”。今年初,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曾就珠三角服裝產業轉移中的尷尬境地作了書面調研報告并上報政府部門。該報告經本報披露后一度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實在(在廣東省內)找不到更合適的,我們只能流浪到省外了。”一位希望把工廠搬出番禺的企業主說起來有點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