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服裝30年
1978年到200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年的風風雨雨,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中國服裝業也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經歷了從最初的家庭生產、小作坊,到現在的世界第一大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的過程。對遼寧服裝工業而言,更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大發展、大升級的時期。在遼寧服裝行業的發展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回首遼寧服裝30年的艱辛發展歷程,那一幅幅令人難忘的歷史畫卷,見證著每個歷史階段不平凡的改革進程,也展現了遼寧服裝人勵精圖治、頑強進取的精神風貌。
遼寧服裝行業30年來的發展變化,應該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說起。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把全黨全國人民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在改革開放以前,人們憑“布票”買布,自己來做或者找裁縫做衣服,家用縫紉機是“四大件”之一。1978年人均供應服裝不到一件、供應布匹只有11.46米,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遼寧服裝是“供給制”分配法,“作坊式”的服裝生產業。服裝店星羅棋布,只有少數軍工被服廠算得上是工業化生產,遼寧的服裝業沒有形成工業化規模。那時候,人們對于品牌的概念,還只是縫在衣領上的一個標簽,人們更習慣于稱它為“商標”。
“開放搞活”的80年代
80年代,人們最常用的一個詞就是“開放搞活”。遼寧服裝工業正是在 “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方針指引下,推行承包經營制,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引進配套設備,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發展合資合作,帶動企業出口;推行企業現代化管理,促進企業達標升級。
1987年1月,國務院決定服裝工業歸口紡織系統,實行“大紡織”上、中、下游行業的一條龍管理。同年5月,遼寧省政府把服裝行業由第二輕工業廳劃歸紡織廳管理。從此,以服裝為龍頭發展紡織工業成為產業發展的長期戰略。
正是這些改革措施和發展戰略,使遼寧服裝企業生產能力和發展速度明顯增長,全面步入外向型發展階段,促進了遼寧服裝工業在改革開放第一個10年里快速發展。至1989年,全省服裝取得了工業總產值11.63億元、出口交貨值7.19億元、出口創匯1.89億美元的驕人業績。
在這10年間,遼寧人的消費水平和觀念也在悄然地進行一場“革命”。 1984年終結布票制度后,先后出現了“西服熱”、“街上流行紅裙子”、“蝙蝠衫健美褲”等流行風潮。“時髦”,在那時候,是對人穿著的最高贊譽。 1988年,首屆大連國際服裝節開幕,不僅給遼寧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而且給遼寧服裝界帶來了一場理念和審美的“革命”。
轉型調整的九十年代進入90年代
伴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化,公有制與非公有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沖突與矛盾逐漸升級,解決兩種體制、機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成為改革開放第二個10年的根本問題。
遼寧服裝工業也在矛盾的碰撞中,發生了劇烈的震蕩和分化。全行業發展速度減緩,在全國排名位次后移,企業普遍遭遇市場渠道不暢、庫存積壓嚴重、貸款拖欠、資金緊張,負債過重等困難,企業規模萎縮,經濟效益下滑。服裝行業進入困難曲折的轉型調整期。1999年全省服裝工業總產值95.57億元,出口交貨值54.88億元,增長速度緩慢;而利潤總額卻只有847萬元,大部分企業虧損。
面對低迷的形勢,遼寧服裝工業堅持以改革開放促發展,實施一系列改制、重組、兼并、破產等措施,全省部分老企業擺脫困境,重振旗鼓,使企業再現生機活力。在公有制企業改革調整的同時,三資、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應運而生,順勢而起,擔當起遼寧服裝主力軍角色,迅速推進了服裝制造業現代化,撐起了90年代遼寧服裝工業的新局面。
遼寧人的著裝意識在90年代發生了一次徹底的革命,他們從長期以來注重價格和款式變化為更注重品牌,“穿名牌”已經成為人們身價的主要標志。遼寧服裝企業出現了創品牌的熱潮,涌現了很多讓消費者瑯瑯上口的新生品牌,創世、碧海、思凡等品牌已經嶄露頭角。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