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市場傷了溫州鞋商的心
6月28日俄羅斯方面宣布將集中銷毀價值高達20億美元的中國“走私”商品,這次事件中溫商損失最大,被拉走的270個集裝箱占全部被扣貨物的85%。在俄被查扣的價值近10億美元的溫州貨的命運備受各方關注。
去年9月,俄羅斯以打擊走私和腐敗行為為由查封大批中國貨物,被扣華商貨物金額巨大,涉及國內眾多企業。俄羅斯總檢察院發言人在今年6月18日曾公開表示,俄羅斯政府已撥出660萬美元集中銷毀被扣中國走私商品。俄方稱,即將關閉的莫斯科切爾基佐沃市場70%左右被華商占據。
俄羅斯浙江華人華僑聯合會副會長余圣聯對媒體表示,這次浙江商人損失非常嚴重,特別是溫州尤其是樂清的商人,上報的損失超過8億美元。浦江商人、諸暨商人、臺州商人各有超過1億美元的損失,加上浙江其他地方的商人,浙江商人總的損失超過15億美元。
據悉,這批所謂的中國“走私”商品,是去年9月11日俄羅斯特別檢察委員會和海關緝私特警以整頓市場、打擊“灰色清關”的名義突襲集裝箱大市場收繳的。其中,溫州有價值近10億美元的商品被查抄,涉案企業達400多家,主要是鞋企。
這些所謂的“走私”商品是指中國商人通過“灰色清關”進入俄羅斯的商品,即發貨人在中國發貨、交錢,收貨人在俄收貨,其余中間環節,包括運輸、通關、商檢等統統由一些清關公司解決,但一般不會給發貨人提供報關單據。由于“灰色清關”要比“白色清關”(即正常清關)速度快,因此一些中國商人選擇了“灰色清關”。
而此次俄羅斯方面稱,有些走私商品經檢驗對人身體有害,將通過銷毀等手段予以處理。同時,還臨時關閉了切爾基佐夫斯基集裝箱大市場,該市場是莫斯科最大的服裝鞋帽等日用品批發市場,是數萬華商在俄羅斯安身立命之所,有不少溫州人在那里做生意。
在俄羅斯的中國商人都頗感冤枉:“‘灰色清關’在俄羅斯是多年的習慣,‘包機包稅’是歷史上形成的。”據悉,一個集裝箱,如果通過“灰色清關”,關稅約為14萬美元~15萬美元,如果通過正規清關,關稅約為15萬美元~16萬美元。一位在俄華商說:“以服裝、鞋帽為主的一個40尺高柜,貨值在15萬美元~20萬美元左右,根據俄羅斯運輸清關公司門到門的承諾,這樣一個箱子需要支付給他們13萬美元~14萬美元的運輸清關費用,其中至少有11萬美元~12萬美元事實上是華商交納的海關關稅,這個關稅額度已經遠遠大于這些商品出口到歐美發達國家的海關關稅。”
長期以來,價格低廉的中國商品對當地的商業生態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俄羅斯商人對中國制造的不滿,甚至屢次爆發流血事件。
俄內部爭斗亦是誘因
切爾基佐沃市場位于莫斯科東區,形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是莫斯科最大的日用品批發市場,并輻射俄羅斯和獨聯體周邊國家。在該市場經營謀生的主要以中國人、越南人和中亞人為主。
根據俄羅斯專家的預測,約45%的俄羅斯人依賴這類市場提供的廉價商品生活。對于中國制造,大多數俄羅斯消費者持歡迎態度。
然而遺憾的是,由于該市場所有者背景復雜、市場管理混亂,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是各種犯罪事件爆發的溫床,中國商人在當地的經商一直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威脅。
2006年8月21日,在切爾基佐沃市場發生的爆炸中有11人死亡,死者全部為在此經商的亞洲商人,其中有5名中國人和1名越南人,另有49人受傷。而制造這起事端的則是俄羅斯光頭黨指使的3名莫斯科大學生。3名罪犯在接受審訊時表示,他們制造這起爆炸是因為“市場里有太多他們強烈厭惡的擁有亞洲背景的人”。
去年9月,俄政府以沒有合法通關手續為由沒收市場里的一批中國商品。而今年6月以來,俄政府針對該市場的各類打擊活動日趨強硬。6月10日中國22箱貨物被銷毀,便是一個重要信號。俄方還聲稱要關閉該市場。
俄羅斯市場有不規范隱患
最近幾年,中國商人在俄羅斯的貿易額連續增長,2002年達到近120億美元,2003年又增至157.6億美元。“在俄羅斯這個風險大、不規范的市場里,大多數中國商人依然選擇‘灰色清關’”。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外貿部的夏經理說,吉爾達采用的報關方式一直是“包機包稅”。
“正規的海關沒辦法走,大家都是這么認為。有時候你得給海關送東西,有時候貨物還是出不來,或者很慢,非常麻煩。所以企業都選擇‘灰色清關’。”夏經理說,“而且,俄羅斯的現狀是大多數企業都用‘灰色清關’的方式,所以即使有些企業想走正規清關也最后放棄,他們擔心只提高自己一家的產品價格,會失去在俄羅斯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