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倒計時”:不能在黎明前死去
實習記者 周燕妮東莞、廣州報道
“不要在黎明前死去”
“不要在黎明前死去。”東莞市南森工藝禮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暉語氣中透著自豪,看著身邊紛紛倒下的眾多加工貿易企業,他的公司堅強地活了過來,并過得很好。
“活下來其實不容易。”沈暉坦言,為了拿到訂單,他大年初一就前往法蘭克福參展,“很多企業為應對金融危機,想減縮開支,國外的參展就不去了,結果我此行收獲不菲。”
在法蘭克福取得其他企業轉移過來的部分訂單后,讓沈暉下定了決心——在春季廣交會上,他的企業擴大了展位面積。
“國外總體需求是在下降,但不是沒有需求,特別是生活必需品。在大批供應商消失的時候,剩者為王。”
沈暉向記者表示,金融危機下,一些小企業倒下的同時,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經過幾個月的陣痛后,現在已經出現了轉機。“
金融危機也給了沈暉調整企業結構的機會。
“我的企業在2003年SARS期間嘗試做過內銷,但份額不大。現在國家擴大內需,我也在開拓國內市場。“沈暉介紹。
沈暉只是眾多東莞外向型企業拓展內銷市場的一員。
東莞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陳耀華向本報介紹,作為傳統的行業,東莞服裝界在金融危機的倒逼下,目前正在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比如很多服裝重鎮都成立了服裝設計研發部門,服裝企業可以入會,共享研發平臺。”陳耀華坦言,全部走品牌化路線不符合產業實際,但是通過此次結構調整,在服裝行業內部也優化了結構,增強了競爭力。
廣東內外貿態勢素有全國經濟“風向標”之稱,而東莞,又可謂廣東內外貿的“風向標”。
據東莞官方口徑,東莞市外貿依存度達134%。
在外需繼續萎縮的同時,東莞也把心態調到了低位——5月20日,東莞市政府網站上稱,東莞今年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計劃增長率均為零。東莞經濟引擎中曾經最為強勁的出口增長如今卻是此番天地,當地政府一直在找辦法應對。
“四個升級”
作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城市,東莞在7月11日推出了《東莞市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敲定了東莞“轉型升級試點”時間表、任務表,顯示出了“東莞突圍”的迫切性。“東莞制造”突圍的背后,是整個珠三角地區以及全體“中國制造”自發尋求破局的沖動。
“經濟下滑也給了調整經濟結構的好時機。”上述東莞市政研室人士介紹,
東莞將以搭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服務平臺等九大舉措,用5~10年實現加工貿易企業產品結構升級、企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和市場結構升級。
據本報掌握的《方案》顯示,具體的升級路徑包括:東莞加工貿易企業組織形態由部分非法人機構、中小外資企業為主向有法人資格的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為主轉型,技術形態由貼牌生產為主向自主研發設計和自主品牌為主轉型,市場形態由國際市場為主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并舉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