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服企危機下“抱團”“跟風”打天下
在福建晉江這座只有104萬人口的小城,竟有1.3萬多家企業,其中上市公司就有15家(如恒安、安踏、七匹狼等,還不包括遷往泉州的“特步”)。盡管外貿依存度在55%左右,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晉江并未出現大量企業倒閉的現象,不少企業反而“趁低吸納”,低價從國外進口一些先進的制造設備,為進一步擴張做準備。
為什么晉江的“免疫力”如此之強?記者在走訪了眾多晉江一線品牌企業后發現,晉江企業以民生產品居多,如紡織服裝、鞋類制造、陶瓷建材、食品工業、輕工日用等傳統產業,主要市場在國內。
晉江以本地人創辦的民營企業居多,多為各個家族所掌控,但管理卻交給職業經理人去操作。所以在面對金融危機時,他們既能夠“抱團取暖”,又能借用各種外力擴展視野,實現各種戰略轉型。
典型的晉江路徑是這樣的——
晉江企業大多走過這樣一條路:市場-質量-品牌-上市。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晉江企業得益于它300萬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華僑的資金和視野,很早就投入各種民生產品的生產之中,雖然多為小作坊,產品卻依然供不應求(恒安早期生產的衛生巾,甚至有人拿刀來逼著他們供貨);但之后為了趕工,“晉江制造”出現嚴重質量問題,如袖子長短不一等,當地政府又提出“質量立市”的概念。到了90年代中期,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當中,晉江人又看到了“品牌”的價值,各種晉江企業紛紛在各大媒體重金投入廣告。
當企業不斷壯大時,晉江人發現家族管理模式“已經跟不上了”,但要調整企業的管理結構,已不是創始人一個人能左右了,于是雖然“不差錢”,但在1998年恒安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帶動下,很多晉江企業通過上市來明晰產權。
在分銷渠道上,晉江企業大多采用“省級代理制”,把銷售環節交給各地的代理商去經營,但在上市后,一些企業為了掌控銷售終端,開始把零售終端收回自己經營。這樣做還有個好處,就是讓各地的經銷商有“危機感”。
“好時代,只要不犯錯就能做好”
在上述幾個步驟當中,晉江人最喜歡談論的是“品牌立市”。高峰時的2004-2005年,在央視體育頻道進行廣告宣傳的晉江運動品牌多達40家。由此CCTV-5贏得“晉江頻道”的稱號。
事實上,稱為“泛晉江”頻道可能更為合適,距離晉江不遠的地級市泉州以及石獅,也誕生不少響當當的運動品牌。該地區3000余家運動用品企業的規模,甚至使得央視每年廣告招標會都要專設泉州站。
特步副總裁葉齊這樣評價,在2001年至2008年這一段體育用品市場高速增長的時期,行業的繁榮得益于國內宏觀經濟環境,掘金這一行,“只要沒有明顯錯誤就能做好”。
所以但凡一些品牌依靠“體育明星代言+央視體育頻道廣告”的方式,雖然戰術差別不大,但這種推廣方式的確誕生了一批消費者耳熟能詳的運動服裝品牌。
在跨過打全國市場、品牌精耕細作的前兩個階段之后,來到了這些老板們所謂的資本競技第三階段,這些品牌已然明顯拉開距離,一二線品牌的市場格局基本定型。
每一波的跟風策略都有選手被淘汰,但也不乏后起之秀后發制人的案例存在。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