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飛躍重生三部曲
飛躍集團曾被認為是“中國制造”的典范,它的沉浮,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制造”盛衰的一個風向標。而在全球金融危機下,飛躍的成功轉型再次為眾多民企樹立了一個新坐標。
2008年3月底,中國縫紉機行業龍頭企業——飛躍集團遭遇大劫,其自曝陷入財務危機。一時間,關于飛躍資金鏈斷裂的消息傳遍大街小巷,而此時金融風暴尚未大規模到來。
“那段日子,我忍辱負重。”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告訴《中國新時代》。
當時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美國次貸風波以及自身管理缺陷等因素影響,飛躍集團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登門討債的“債主”絡繹不絕,企業的銀行賬號、不動產也被法院凍結查封。臺州市政府在一份報告中認為,“由于財務危機,飛躍集團自身已無法支撐,面臨崩盤危險”。
飛躍的5000多名員工能否保住就業,集團身后的近千家配套廠商能否保住飯碗,為飛躍集團提供貸款擔保的企業能否保住穩定,皆懸于一線。
在經歷了生死兩重天后,飛躍集團一分為二,如今邱繼寶除了繼續擔任飛躍集團的董事長,還以第二大股東的身份出任浙江新飛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從一個修鞋匠到飛躍集團的董事長,創始人邱繼寶一手創辦的飛躍集團被認為是“中國制造”的典范。其本人曾被時任國務院總理朱熔基稱為“國寶”。飛躍集團的沉浮,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制造”盛衰的一個風向標。而在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下,飛躍的成功轉型再次為眾多民企樹立了一個新坐標。
“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思路;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信心;挑戰不可怕,可怕沒有合力。”邱繼寶堅信,有政府支持,企業抱團的應對,民企一定能夠率先走出金融危機影響。
危機
1982年,邱繼寶辦起了一個電器儀表廠,生產噴霧器零件。4年后,轉產縫紉機。如今飛躍成為一家有 “中國縫紉機大王”之稱的民營企業,擁有50大系列500多個品種,年產各類縫制設備500多萬臺,其中高速包縫機、繃縫機占世界總產量的50%,占國內產量的70%,是中國最大的縫紉機制造設備的生產企業,在世界同行業中市場份額排名第三。
同時,飛躍的發展延伸到食品機械、箱包、中央空調、紡織機械產業,發展成為集科研、生產、國際貿易為一體的跨國經營的大型綜合現代化企業集團。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縫紉設備供應商,“飛躍”已擁有500項專利,在包括工業縫紉機核心生產基地德國在內的全球各地建立了18個分公司,產品打入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發達國家的比重已超過50%。
飛躍集團從一個只有幾名員工的手工作坊成長為今天擁有幾千名員工的縫制工業巨人,而邱繼寶本人也由一個普通農民變成億萬富翁,以25億元人民幣位列2007胡潤福布斯排行榜328位。
但在2008年,飛躍集團可謂步履維艱,深陷資金鏈危機,而這相當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一是生產成本升高。二是融資缺口加劇;三是外貿出口受阻。受次貸危機影響,2008年全球經濟形勢衰退,直接導致國際需求下降,企業出口減少。加之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率調整,對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影響頗大。
國際市場對飛躍而言,意義尤為重要:出口占飛躍產品市場的60%以上,而其高利潤產品也主要銷往國外,如其創新產品——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產量一度只占飛躍總產量的10%,銷售額卻占到50%,利稅則占到90%。
由于需求不足,中國紡織業和出口萎縮,同時飛躍的海外訂單大幅減少,在這樣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飛躍的產值和效益受到重大的影響。數據顯示,2008年1月至4月飛躍出口總額為1848萬美元,比2007年同期的3300萬美元大幅下跌44%,僅相當于2007年全年出口額的五分之一。由于多年來高杠桿的發展策略——使用貸款來高速擴張,飛躍財務成本壓力極大。
業內人士估算,飛躍一年的財務費用就要超過6000萬元,遠遠超過企業的承受能力。飛躍由于規模擴張,資金大量被所購置的土地、原材料、設備占用,造成企業日常經營所需的流動資金緊張,為了維持正常運行,不得不向銀行借貸。
而出口劇減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流動資金枯竭,日常周轉困難,尋貸成為其能夠堅持下去的唯一希望。但是,由于飛躍資產狀況不佳以及近年來盈利能力的退化,使得該企業處于資金緊張的狀態。過去的一年中,受國家宏觀調控收緊信貸的影響,各家銀行緊縮信貸,飛躍難以再從銀行獲得貸款, 所以轉向民間“高利貸”資本尋求周轉資金。據估計,飛躍民間借貸達到8億元之多。不能按期歸還高利貸,使得飛躍陷入追討貸款的困境。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