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的沉浮實際是“中國制造”遭遇著危機
飛躍的案例,今后會有教科書的價值。
事實上,資金鏈斷裂只是讓飛躍集團身陷困境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升高、人民幣升值……那段時間,所有的壞消息接踵而來。“很難過”,邱繼寶回想起來,“比創業的時候還艱難”。
邱繼寶承認,“發展過快、定位過高、投入過大、創新過度”,是引發危機重要的原因。像飛躍這樣倚重出口的企業,在美元貶值的大背景下注定“很容易受傷”。
飛躍集團的沉浮,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中國制造”盛衰的一個風向標。在經濟起步階段,利用低廉的勞動力和被低估的貨幣匯率,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接受來自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力成本逐漸增加,巨額貿易順差使得摩擦不斷,并且使得本幣升值壓力大增。此類企業便不可避免地面臨發展瓶頸,業界歸納為“30年現象”。這種周期性規律已經在中國隱現,一如曾經走過相似發展路徑的“亞洲四小龍”。
從一個修鞋匠到飛躍集團的董事長,邱繼寶創立的“飛躍”品牌,已經成為臺州、浙江乃至“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危機爆發后,人們在關注創業者個人命運的同時,更多是對“中國制造”未來之路的思考和憂慮。
飛躍財務危機發生之后,當地政府在第一時間為飛躍集團提供財政借款,幫助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省政府隨后召集飛躍集團各家債權銀行協調,達成了“不壓貸、不抽資、不起訴”的協議。
同時,企業也積極啟動“瘦身計劃”,擴大高附加值、高利潤空間產品的生產,減產或停產微利產品,加快回收應收賬款,處置與主營業務無關的資產等。因此,盡管2008年產能大幅萎縮,當年飛躍集團出口額仍繼續保持全行業領先。
“一切都以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行業整合提升和區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為最終的目標,”邱繼寶說,“我們一直都沒有放棄過飛躍,在做的,在想的,無非都是為了拯救飛躍。
今年1月13日,由臺州當地7家企業共同發起的浙江新飛躍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飛躍”)注冊成立,大型民營企業星星集團入股31.65%,飛躍集團轉為第二大股東,持股30.38%。新飛躍董事長由邱繼寶兼任,總經理則由董事會聘請業內資深人士出任,公司的股權結構轉向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