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尾貨市場堪憂 生死兩重天
我國服裝、鞋帽行業的出口銳減,京城的尾貨市場出現大量價格低廉的外貿春裝,使得本該滯后1至2年才能進入國內市場的外貿尾貨提前上市。我國承接的部分外貿服裝大量退單,定牌加工的品牌服裝也減單生產。
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尾貨市場經營管理技術規范行業標準》(下稱《標準》)被看成是拯救尾貨市場的“救命稻草”。
然而,這一期許能否實現尚存懸念。
起步僅兩年多的尾貨市場如今正匆忙進入發展瓶頸期:尾貨商場盲目跟風,一批尾貨市場相繼開業;尾貨貨品不純,尾貨商品僅占所售商品的30%甚至更少??尾貨市場走在了倒閉還是重生的十字路口,行業內部亟需整頓。
雖然《標準》的支持方是國家標準委和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標準》也設置了諸多關卡,力圖抬高進入尾貨市場的門檻,但是,由于《標準》是行業推薦執行標準而非強制性執行標準,其實質性作用飽受質疑。據了解,有關部門正在醞釀成立尾貨市場行業協會、尾貨行業專業委員會,試圖避免尾貨市場的曇花一現。
倒閉成常態
一些經常光顧尾貨市場的消費者發現,一兩個月前剛去逛過的尾貨市場,下次再去可能就會吃個“閉門羹”。如在北京,據悉九龍匯川尾貨市場等位于朝陽區、昌平區的七八家“尾貨”市場已經關閉。
這與尾貨概念剛剛流行時的情形大相徑庭。那是2006年的春天,尾房超市叫賣尾房的高調讓尾貨概念春風得意,直至這年12月底北京首家、華北最大的天蘭天服裝尾貨批發市場開業,此后尾貨市場漸成集群之勢。僅在北京一度就有15家尾貨市場,包括回龍尾貨淘寶城、天通尾貨市場等。
在從事加工生產的相關人士眼中,尾貨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詞。按照經營商品的種類不同,可以把尾貨分為服裝、鞋帽、飾品、箱包、家電、手機、家具、住房等,而國內市場的尾貨主要是服裝尾貨。
所謂服裝尾貨,是指國內服裝生產廠家根據國外來料、來樣或國外來樣、國內選料進行加工,在完成訂單后剩余的那部分產品,包括從面料、規格、花色上看不出大毛病的殘次品、多余或節省下來的布料私自加工的及國外退貨但無殘次的“出口轉內銷”服裝,也有一些是檢驗不合格退下來的服裝。
業內人士分析,在沒有金融風暴的影響下,我國近年生產銷往國內外的服裝不少于500億件,根據一批服裝原單生產中大約會產生3%至5%尾貨的比例來計算,每年的尾貨量可以說是一個天文數字。此外,一些國內品牌在生產和流通環節也出現大量的尾貨,亟需“變廢為寶”,尾貨市場因此應運而生。
但是,在金融危機造成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為何目前尾貨市場卻紛紛倒閉?
這與金融危機的深度衍變不無關系。“金融危機初期,外貿大幅退單,尾貨會在短期內大量積聚,服裝尾貨貨源大概增加20%左右。”曾策劃天蘭天、天通苑和回龍觀等尾貨市場的尖點國際首席策劃人梁吉良表示,今年年初,我國服裝、鞋帽行業的出口銳減,京城的尾貨市場出現大量價格低廉的外貿春裝,使得本該滯后1至2年才能進入國內市場的外貿尾貨提前上市。我國承接的部分外貿服裝大量退單,定牌加工的品牌服裝也減單生產。
而到了金融危機中期,外貿訂單大量減少,國內的加工廠難以為繼,紛紛倒閉或轉型。浙江海鹽新敏制衣廠產品總監周方平今年年初在杭州經營一家服裝廠,但是外貿訂單的銳減讓他的服裝廠辦不下去了,“在支撐了半年后,融資貸款都沒門路,實在沒辦法,只好關閉了廠子,帶著工人到我原來的老板這干活”。
大量加工廠的倒閉或轉型,直接導致了尾貨量減少,國內一些新開的尾貨市場貨源無法保持穩定,只能用大量正貨填充市場,導致其性價比無法吸引普通老百姓。
“一些新開的尾貨市場既沒有價格優勢,知名度又低,客流自然就會減少。非尾貨占的份額太大,市場的總體價格必然會提升,其價格的競爭力就會喪失。”天蘭天服裝尾貨市場總經理曾群海,對于很多尾貨市場倒閉原因如是解釋。據調查,在經營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多數“尾貨”市場中,尾貨經營商戶比例不到商戶總數的35%,濫竽充數的現象嚴重。而尾貨經營商戶比例過低,導致尾貨市場銷售的商品性價比難以吸引一般老百姓,從而導致經營商戶收入青黃不接,陸續停止經營撤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