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與民族品牌——如何實現中國企業品牌夢
美國《商業周刊》每年都會評選全球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中國品牌的身影絕少在那里出現。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每3件出口服裝中就有一件是中國制造,但如果你到歐美國家轉一圈,很難找到一件中國名牌服裝。
沒有自創品牌,在走出國門的過程中,肯定面臨諸多不利局面。但是,打造品牌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也不是生產者一廂情愿的事情,它需要市場各方認可和長期的積淀。一個超越國界的品牌,既是百年大計,更是一個系統工程。
打造品牌不僅不能被當作應對金融危機的應急措施,更忌諱作為激勵政策來誤導企業。打造品牌是遠水,走出金融風暴的訴求是近渴,遠水既解不了近渴,更不能指望締造一夜紅遍全世界的神話。關于品牌的打造,CBN專訪了朱為眾。
CBN:在你的一些文章中提出,像海爾、雅戈爾(15.79,0.27,1.74%)、娃哈哈和聯想這樣在國內響當當的名牌,在國際市場上消費者心目中,其實并沒什么知名度和忠實度。為何中國企業“墻內開花,墻外卻不香”呢?
朱為眾: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問自己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究竟什么是品牌?
我覺得這是一個在國內工商界廣為流傳的外來語,用得人多,但真正理解其含義的人少,這也可能是為什么中國不能打造出世界品牌最基本的原因吧。
品牌其實遠非一般人所認為的“響當當”的知名度。但是這種對品牌的誤解來自社會和媒體對企業的誤導。最經典的例子應該是飛蛾投火般的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招標會和令人眩暈的“標王”王冠。名不見經傳的產品一旦中標,一夜成名,銷售暴漲,經營者賺得盆滿缽滿。這種現象只是在中國不成熟市場的特殊情況下的曇花一現而已。你見過哪個國際品牌參加競標?你見過哪個中標的品牌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偌大一個國家,成千上萬的公司在浮躁之中誤入了“知名度 = 品牌”的歧途。這樣的所謂品牌其實是馬尾提豆腐——提不起來,連國際市場的入場券都拿不到。恰恰是因為這種對品牌的誤解,所以國內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品牌的知名度一擲千金,卻不愿踏踏實實練內功。
那么究竟什么是品牌?
我常常用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詮釋品牌的涵義:1991年,我兒子到美國后,腳長大了、頂鞋,太太說:“他需要一雙運動鞋。”可兒子和我們去買鞋時卻說:“我想要一雙‘耐克’。”當時給我的震動特別大。對太太來說,兒子是需要一雙鞋,強調的是鞋的基本功能,至于是哪家生產的,價格、款式統統沒定,而對兒子來說,卻是一個愿望。當時,我和太太都還對幾年前每月40多元人民幣的工資記憶猶新,對兒子要的近60多美元一雙的“耐克”覺得不可思議。可是我們在品牌面前顯得那樣的無能為力。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產品滿足的是需要,品牌滿足的是愿望。它是消費者對你的信任度和忠實度的集中體現。品牌當然有知名度,但是知名度不等同于品牌。
拋開國外市場先不談,中國的一些品牌不光是面臨“墻內開花,墻外卻不香”的尷尬局面,有時墻內也常常香不起來。像海爾、雅戈爾、娃哈哈和聯想這樣響當當的名牌,和國內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度和忠實度有多高?常常是競爭對手一打折,我們的客戶就經不住誘惑“紅杏出墻”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所謂響當當的品牌,滿足的只是需要,而不是愿望。
CBN:在你看來,中國打造自己的品牌,最大難處在什么地方?
朱為眾:這是一個大題目,但是以我的觀察,可以簡單地歸納為這么幾條:
一、首先就是要從“知名度 = 品牌”的誤區中走出來,學一點打造品牌的基本知識。
二、丟掉“民族品牌”這樣小家子氣的口號。美國汽車業喊了好多年“美國制造”的口號,也有不少支持者??墒堑较M者用美元投票的時候,國界已經模糊,誰的價值高我就投誰的票,結果活生生地看著日本品牌生吞活剝了“美國品牌”。聯想的柳傳志在上世紀90年代可以說是“民族品牌”的旗手,可是你看他兼并了IBM的電腦業務后還這么說嗎?如果要做世界品牌,就得跳出那塊小地盤。你不打到他的市場去,他就打到你的市場來。品牌無國界。
三、去掉浮躁心態,丟掉急功近利的想法。品牌的打造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是一個系統工程,最忌浮躁和急功近利。哪個世界品牌不是經過千錘百煉而成?世界品牌的創建應該不是目的,而是竭力為消費者服務的自然結果。
CBN:既然打造品牌如此之難,是否可到國外買現成的品牌?比如近來四川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對這種中國企業打造品牌的“曲線救國”之路,你如何看待?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