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品牌鞋企異地整合加工廠
異地參股 吸收配套車間
今年以來,我市不少一二線鞋業品牌紛紛將眼球投至兄弟城市莆田、龍巖等地,將部分貼牌加工生產轉移至當地鞋企。不僅如此,莆田等地外貿型企業也主動向我市鞋企靠攏,為品牌鞋企貼牌加工。
勞動力成本懸殊是眾多泉州鞋企訂單轉移的主要動因,晉江帝星鞋塑有限公司負責人丁先生分析,泉州本土鞋企著力于科研技術,將不少加工密集產品放置于莆田、龍巖等員工較多、勞動力較廉價地區,這樣也使泉州鞋企合理節省成本。
記者了解到,不少外地的生產型鞋企主動要求為我市品牌企業做配套加工或貼牌生產。在361度公司,為它做貼牌生產的中小鞋企已達5家之多,還有的異地鞋企以參股等方式,成為大型企業的配套車間。
整合資源 首選工藝規范
在361度、匹克等大品牌展開的同時,位居二、三線的鞋企們也紛紛效仿品牌企業的做法。
“莆田有許多鞋企為大牌子代工多年,算得上經驗豐富,生產工藝也比較規范。”說起貼牌質量問題,市鞋業商會有關負責人認為莆田當地雖然品牌意識薄弱,知名品牌也相對較少,但部分企業長期以來為某些國際知名品牌做代工貼牌,質量工藝方面并不遜色。
據悉,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外企福祥鞋業進入莆田后,一批臺資、港資的鞋業公司大舉跟進,開創了莆田企業貼牌生產的“先河”。據莆田一家加工廠有關負責人透露,當地鞋企以來料加工、貼牌生產方式賺取加工費為主,利潤微薄且制約企業發展壯大。相比之下,泉州鞋企更為重視品牌塑造與技術更新,10年前還與莆田不少鞋企實力相當,但敏銳地抓住機遇的泉企,在短短幾年內,打響品牌,轉型成了國內的大品牌。
去年底,國際環境惡化外需萎靡,使產能過剩的問題開始突顯,莆田鞋企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許多企業無訂單可接,或因利潤被壓得過低,訂單無利可圖。“這樣一來,當地的企業為了生存,便尋求為附近的大企業提供配套和貼牌加工,而中間成本費用的減少,也使泉州鞋企樂意把加工訂單分包給他們。”
業內人士介紹,“通俗點說,一方有飯吃,一方將節省成本用于技術革新,兩地鞋企何樂而不為?”
西進模式 鞋企各顯神通
“公司把關鍵性的、具有知識產權的材料提供給加工廠家,并測算材料能出多少成品,要求將廢棄邊角料回收。”安踏品牌部有關負責人對“核心加工廠模式”加以詮釋。除了對材料的回收管理進行把關外,許多一線品牌還派遣內部品檢員常駐加工廠。正是以此模式,讓品牌鞋企質量利益兩不誤。品牌企業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也可防范加工廠用剩余材料加工其他品牌的行為。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一線品牌與二三線品牌的戰略模式略有差別。一方面,將訂單給予技術穩定的異地加工廠做,變其為自己的核心加工廠,并用合約規范加工行為,對于訂單增長快、自身產能有限的一線鞋企大牌來說可謂“坐收漁翁之利”。另一方面,二三線品牌往往更多基于突破技術缺陷的考慮,對自身在技術上達不到要求的個別產品,尋求更專業的加工廠來配合,以簽訂驗貨合同等形式向一線看齊,提高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