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之間徘徊不定 傳統外貿紡企走到轉型岔路口
最近,很多外貿紡企的負責人在“內外”之間徘徊不定。金融危機以來,出口銳減,國外訂單驟降,調轉船頭,開拓國內市場似乎是可行之策;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自己不熟悉內貿市場,做不好要賠進全部家當。
這個選擇題確實不輕松。畢竟他們要跨越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式,一著不慎,可能滿盤皆輸。
專家認為,由外貿轉內貿是條長期曲折的道路,要打有準備之仗;堅持做外貿的就要專心做到專業化。
內貿:做好打長久戰的準備
從2003年開始,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王耀博士就幫助企業由外貿轉內貿。
“我的結論是,非常難!”7月26日,在江蘇省金壇市召開的“2009中國出口服裝高層論壇”上,王耀一語驚人。
王耀研究發現,一家做內貿的零售企業,從開第一家店到成熟經營,需要3年時間;如果是個本來做外貿的企業轉做內貿,那這個過程至少要3—5年。
“如果你是想臨時應對金融危機,做個短期投機,從國內市場撈一把,我勸你還是別冒險。”王耀算了筆賬:以江蘇省金壇市為例,整個金壇市上半年460家服裝企業一共出口3.6億件服裝,平均每個企業大概出口80萬件;一家專賣店一年大概可以銷售2000件服裝。這意味著,每家服裝企業要開400多家店,才能把衣服都賣出去!”
王耀認為,做外貿,最重要的是兩點:一個是訂單,一個是車間主任。有人訂貨,有人負責把衣服做出來賣出去,這就足夠了。做內貿可不同:首先要有設計師,要有銷售人員,生產多少,怎么打開市場,廣告怎么打,面對眾多不同的終端需求怎么辦?這都需要去面對。“真正做內貿比做外貿的問題復雜得多。”王耀提醒,如果想好了真做內貿,必須要準備好。
盡管由外轉內困難重重,依然有企業不懼風險地邁出了向內轉的步伐。原本做外貿的陽光時尚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正東說,陽光集團已經在上海、南京、無錫陸續開出專賣店,“我們的目標是,今年要開30家店。”彭正東也表示,要從外轉內,企業家必須完成從“賣衣服”到“做品牌”的艱難蛻變,“我們不是一時沖動,已經做好了打長久戰的準備。”
外貿:記住一個“專”字
現在的情況是,出口已經初步回暖。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出口紡織品服裝在美國市場中所占份額提高了3.75%;行業貿易順差同比增長12%,出口競爭力系數比上年同期提高1.2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呼吁:一定要為出口創造氛圍。我們20%的銷售額是出口,出口下來意味著工業下來,意味著增長下來,意味著失業增加。
張小濟說,因危機造成的出口“過剩產能”要保不能壓,不能因暫時困難就輕言過剩。保住出口才能保住未來的市場,保住發展基礎和就業機會。“市場就在那里,現在關鍵是看企業能占到多大份額。”
對此,江蘇的大型紡織企業———晨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國新深有感觸。“經濟危機我也許沒錢買西裝了,襯衣和褲子還是得穿啊。”尹國新說,只要不回到原始社會,什么時候人都要穿衣服。冷靜下來思考,服裝消費是剛性的,市場需求不會有太大變動。
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想守住甚至擴大自己的出口份額,原地踏步是不行的。
今年1—6月份,江蘇東渡紡織集團外貿以兩位數增長,利潤增長達到了3位數。
逆勢增長的秘訣何在?“那就是一個字,專!”江蘇東渡紡織集團董事長徐衛民說,要專業,更重要的是專心。不是說今天股票好我去上市,明天說房地產行我就去搞房地產,做紡就要專心做紡。在此基礎上,在市場、生產、技術、環保等方面做到專業。
3年前,東渡集團就把貿易中心放在了新加坡,收購當地一家加工企業,依靠自己承接一手訂單,在中國香港、首爾、美國、歐洲也設立了辦事處,實現了接單前移;為了把生產向外拓展,東渡集團在馬來西亞、柬埔寨合作參股控股了5家工廠直接生產,有6000多名工人;通過5年研發,東渡集團在國內范圍內第一個把植物染料用在針織面料上,并拿到了專利,制定價格也有了話語權;環保方面,東渡集團回用了50%的污水,生產成本更低,盈利空間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