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紡織服裝從價值鏈低端突圍謀升級
毋庸置疑,以針織為特色,擁有1190多家企業、240億元的產能,在新材料針織內衣的開發上獨樹一幟的“即墨紡服”在國內已具一定影響力,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然而,近日記者走訪時發現,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即墨紡服企業談論更多的是即墨紡服的“短板”。
紅紡制衣董事長鄭博對記者說“短板”主要體現在“兩頭小,中間大”。鄭博分析,依靠給國外企業貼牌維持生存,中間的制造環節發達,而上游的設計、研發與下游的品牌運作、營銷網絡建設滯后。制造環節是附加值最低的部分,企業只能獲取少量利潤,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規避風險的空間狹小。“兩頭在外”使集群發展缺乏主導權,在上下游出現波動時“動彈不得”。為此,紅紡正在自主開發高檔休閑針織服裝。為了集聚高端人才,他們在北京、上海分別投入1000萬元設立了研發中心。與此同時,紅紡在全國鋪開銷售網絡,啟動100家“旁門”連鎖店。
在即墨,紅紡制衣的“升級”行動不是個案,瞄準產業鏈高端,打造核心資源,已化為即墨紡服企業的共識和行動。
與紅紡不同,青島雪達集團還在“貼牌”,產品外銷比例仍然在90%,但與一般貼牌企業不同的是,雪達擁有一個強大的“內核”:自主研發能力。該企業建立了200余人的研發團隊,與日本顧問團、國內大專院校開展緊密合作,每年都以驚人的速度推出國際最前沿的內衣新面料,先后開發了海藻再生纖維素親膚性紡織產品、改性亞克力針織內衣等科技創新成果。憑借這種獨特的貼牌方式,雪達不僅享有更高的盈利空間,而且得以同全球頂級企業“聯姻”,并借助這些企業取得占據國際市場的能力,在今年紡織業蕭條的形勢下簽下了一份份大訂單,目前新簽內外銷訂單達4億余元,已排到了年底。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同比增長30%。董事長張世安的心得是:“OEM企業轉型不必急于一時,可以做OEM的同時著手ODM,也可以在核心技術等方面下工夫,但關鍵要有核心價值。”
生產高檔西裝的青島紅領集團,三年前就在打造一件“秘密武器”:個性化西裝量身定制。年輕的集團總裁張蘊藍女士日前向記者介紹,傳統手工量體裁衣、打版、成衣,一個老裁縫一天只能打兩個版,導致這個產業很難規模化。但紅領研發的服裝MTM電子商務平臺突破了這個“瓶頸”,依托這一涵蓋量身定制、數據采集等11個網絡化系統的平臺,量身定制服裝一個小姑娘就可以完成,將采集的數據輸入平臺,幾分鐘就可以出來,迅速進入工序,產品品質高、成本大大降低,前來簽約的客戶絡繹不絕。
即發集團作為即墨紡服的一面旗幟,依托綜合研發優勢,在新材料、新技術開發上突破高端,擴大中端,淘汰低端,中高檔產品已占到出口產品的90%以上。在即發帶動下,即墨紡服企業引領了國內開發新材料針織服裝的潮流,功能性紡織品成為即墨紡服新的增長點。
先時而動,獨享從容。以自主創新促進產業全面升級,即墨紡服創造了危機中逆勢突破的業績。今年上半年,即墨紡服實現產值210億元,同比增長19.1%;出口總額5億美元,增長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