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港企轉戰服務業
廣東的港資企業,開始把重點從傳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
8月17日,從廣東省政府獲悉,今年前7個月,廣東實際吸收港資在服務業的投資達31.99億美元,占同期香港對廣東實際投資的46%,占全省服務業實際吸收外資的71%;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23.6%,遠高于同期制造業投資。
對此,廣東省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廣東來自香港的投資中,服務業已經占了很大的部分,“今年港企的投資勢頭還是很不錯的。”汪一洋稱。
中山大學港澳與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對本報表示,從數據看,港企的投資結構上有了很大變化,意味著在粵港企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通道。
林江進一步解釋,這背后,除了廣東的決策使然之外,還在于港企在粵投資制造業的模式已經基本沒有了空間,而更高端的服務業——比如會計、法律、醫療等等——顯然更具競爭力。
“現在港資引進中低端的部分已經比較少了,在廣東可開發土地不多,因此多轉向會計、中介服務等用地較少的行業。”汪一洋稱。
本報記者獲悉,接下來的近期內,粵港合作的重點之一,就在于金融、產業、基礎設施及城市規劃、環保、教育培訓等領域。
為了進一步帶動港企在廣東服務業的投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表示,將不斷拓寬粵港民間合作的渠道和領域,大力促進兩地民間往來,調動兩地民間力量,進一步形成推進粵港緊密合作合力。
“這對于港資企業來說,不僅是一個在粵加大投資的機會,也是本身轉型的機會。”林江說。
根據林江的觀察,服務業投資的快速增加,不僅來自于增量港資的投入,也包括存量港資的轉變——比如一些港資企業原來兼做制造業和服務業,后來逐漸把之前制造業的投資部分轉向物流等服務業,由此增加了港資在服務業的投入量。
港資的轉向,“契合了廣東產業發展的思路”。林江說。
7月29日,在會見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相關負責人時,汪洋就明確表示,粵港合作要從制造業的“前店后廠”發展成為現代服務業的“前店后廠”。
汪洋表示,把香港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廣東的成本優勢、廣闊的市場結合起來,重點在工業設計、創意產業、醫療衛生、高等教育等領域深化合作,再創粵港合作的新輝煌。
不過,在林江看來,倘若出口加工業沒有改變原有的模式,將制約著港企服務業的發展。“只有原先香港企業投資的制造業也進行轉型升級,其投資的服務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否則與原先比較落后的制造業本身無法匹配,因而找不到市場,那么港企投資的服務業就可能無法持續。”林江表示。
實際上,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引進港資投資服務業的同時,也加大了升級傳統產業的力度。以東莞為例,上半年工業技改投資增長高達61.2%,占投資總額的比重提升,投資結構優化。據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調查,近一年提升品牌的企業比例從29%升到39%,并持續增加。“提升傳統制造業的技術含量和創新,與投資服務業,實質上是一個同步的過程。”林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