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業為何不見“國進民退” ?
核心提示:今年以來,在數以萬億計的天量“救市”資金刺激下,中國的一些行業上演了“國進民退”的大戲:在房地產業,“國字號”房企成為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地王”,所涉土地款合計已超過265億元。
今年以來,在數以萬億計的天量“救市”資金刺激下,中國的一些行業上演了“國進民退”的大戲:在房地產業,“國字號”房企成為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地王”,所涉土地款合計已超過265億元;在民航業,民營企業東星航空公司、鷹聯航空公司被破產清算;在公路交通業,滬杭高速、嘉金高速、滬青平高速、甬金高速等民營企業所擁有的股權,正在被地方政府逐步收回;在鋼鐵制造業,也傳出了巨虧國企山東鋼鐵并購盈利民企日照鋼鐵的消息。
據此,國內外很多觀察者驚呼中國進入了新一輪的“國進民退”。然而,細心的服裝業界人士會發現,在目前如火如荼的資本大潮中,服裝業卻沒有引起國有資本的關注。
服裝業為何不見“國進民退”?
我們先來看看國有資本關注的行業。房地產、航空、高速公路、鋼鐵,這些行業的特點,一是屬于資本密集型,二是多為政府壟斷性領域。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政府推出的天量資金,就像突如其來的洪水一樣需要疏導口,資本密集型行業,政府主導能力強的行業,自然成了首選對象。
反觀我們的服裝業,與上述兩個特征恰恰相反。首先,服裝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不一定需要太多的資本投入,而吸納就業的能力卻較強,能解決很多人的就業問題。其次,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服裝行業已經高度市場化,中小企業成了主力軍,政府和國有資本很難進行壟斷性經營。
洪水總有消退的時候。上半年中國出現的“國進民退”現象,在天量資金完成了資本沖動,政府的“手”完成了“托市”任務以后,市場的“手”會重新發力。
從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7月份的數據看,當前中國經濟觸底回升態勢明顯,正逐步走出企穩向好的復蘇“微笑曲線”。同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新增信貸不到3600億元,這一數字不及6月份新增信貸量的1/4,創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實施以來貸款增量月度新低。兩項數據表明,單靠政府和國企的力量,雖然可以“危難之中顯身手”,但總歸是“輸血治標”而不是“造血治本”,難以持續下去。
市場可以千變萬化,而市場經濟制度在加入WTO的那一刻,已經在中國深深扎根了。國有企業、行政壟斷,這些在計劃經濟時代誕生的畸形兒,已經在很多行業被列入歷史的博物館。而民營企業、市場經濟,在中國成為了推動經濟前行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盡管歷史有時會出現曲折或反復。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必為這一輪來勢兇猛的“國進民退”而恐慌,亂了陣腳。相反,對于服裝行業來說,我們應該珍惜國有資本“救市”帶來的穩定大局,從容淡定,腳踏實地做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