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外貿轉內銷 困難知多少
紡織服裝企業外貿轉內銷究竟會遇到何種困難?小編嘗試為您一一分析。
在出口不暢的情況下,外貿轉內銷應是紡企的必要選擇。然而,一項調查表明,國內有六成的紡企表示打算將出口轉為內銷;近兩成紡企表示堅決不做內銷;還有部分企業表示不會全轉,要出口、內銷兩條腿走路。盡管不少從事加工貿易的紡企在出口成本大幅上升以及貿易摩擦加劇的情況下有拓展內銷的意愿,但大多數企業不敢輕易“試水”。紡織服裝企業外貿轉內銷究竟會遇到何種困難?小編嘗試為您一一分析。
隔行如隔山,外貿內銷迥然不同
外行人看來,出口轉內銷只需將原先的出口到國外的產品頭投放到國內市場即可。實際上,這是完全錯誤的。在社會分工如此細化的今天,雖然外貿和內銷都是做服裝,但是二者卻是迥然不同的兩種經營模式。
外銷企業是產品導向型的,而內銷品牌企業則是市場導向型的。前者只占據了產業鏈的生產環節,只要有訂單,無須放太多精力在產品開發和銷售,屬于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型企業;而內銷品牌企業則要掌控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再到營銷的所有環節,事實上,現在的品牌企業漸趨輕型化,重點掌控兩端的設計和營銷,盡可能把生產環節外包,多屬啞鈴型企業。兩者在經營環境、運作流程、競爭手段上存在巨大的差異,而外銷企業一旦轉做內銷,其強大的產品生產能力不但構不成優勢,反而可能成為劣勢和負擔。因為,即使產品再好,也要一步步打開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龐大的加工廠停工還是持續生產就成了難以解決的問題。若停工則造成資源浪費,再組織也不易;若持續生產,沒有足夠大的網絡銷售產品,則造成積壓,占用流動資金。
此外,內外銷不一致的情況還在于,內外銷的渠道不一樣,內銷市場有繁雜的進場費,資金結算慢,且仿冒問題嚴重,外銷市場沒有這個問題。
從“賣衣服”到“做品牌”,艱難的持久戰
相對于內銷,外貿要簡單的多。做外貿,最重要的是兩點:一個是訂單,一個是車間主任。有人訂貨,有人負責把衣服做出來賣出去,這就足夠了。做內貿可不同:首先要有設計師,要有銷售人員,生產多少,怎么打開市場,廣告怎么打,面對眾多不同的終端需求怎么辦?這都需要去面對。所以,真正做內貿比做外貿的問題復雜得多。紡企如果想好了真做內貿,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從外轉內,企業家必須完成從“賣衣服”到“做品牌”的艱難蛻變。但是對于沒有自己獨立品牌且在國內缺乏知名度的紡企而言,“做品牌”談何容易。
首先,資金投入問題。在國內樹立一個品牌動輒需要花費數千萬元,這還不包括以后維持品牌的繼續投入。對那些實力稍差的企業而言,面對高昂的品牌運作費用,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無須品牌運作且利潤相對穩定的出口貿易。
其次,品牌的建立需要漫長的時間,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樣漫長的時間對于實力雄厚的大型紡企而言,可能尚能承受,但是對中小型企業則是非常嚴峻的考驗,關系的生死存亡。
再者,對于想轉內銷的企業,除了已有的產品生產體系之外,產品的開發體系、品牌管理體系、營銷體系等都得重新建立,并且一個都不能少。除了這些之外,還要了解國內市場流行趨勢、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學會與加盟商代理商打交道,越過進駐商場的高門檻,以及提供代理商退換貨、消費者服務、促銷、配送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