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村服裝業:安徽模式的路途風景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播報了題為“安徽孫村:產業集群與區位優勢帶來的快速發展”的專題新聞。聞此信息,作為安徽服裝人的我,甚感欣慰,備受鼓舞。
孫村,長江邊一個小鎮。其服裝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初,經過多年來的發展,不斷壯大起來。然而,由于地域位置的原因,孫村鎮尚處于封閉狀態,各種信息不暢制約了發展。
為謀求孫村服裝產業更上一個臺階,孫村鎮相關領導特地來到安徽省服裝商會,希望與我會取得合作,共同推動服裝產業的發展。
為使孫村“走出去”,安徽省服裝商會積極牽線搭橋,與發達地區服裝協會聯系,多次在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江蘇國際服裝節上參展,展示孫村自身的形象和實力。通過這些措施,孫村初步嘗試了“走出去”戰略,取得明顯效果,也為孫村鎮發展服裝產業拓展了視野和思路,加快了孫村服裝產業升級的步伐。
此后,我們邀請了中國服裝產業區域合作領導小組帶領江蘇、浙江和福建等地協會和企業家,前往孫村參觀考察;邀請國內外10多家媒體記者深入孫村采訪,對孫村服裝產業進行全面的宣傳報道。
近兩年,我會又參與策劃了孫村鎮“安徽服裝第一鎮”稱號申請、協助成立繁昌縣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和舉辦“產業集群品牌化建設之路”孫村產業集群地發展研討會等工作……這為孫村服裝產業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目前,孫村鎮已是皖東最大的紡織服裝加工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安徽服裝第一鎮”。可以說,孫村服裝產業的發展已駛向快車道。當然,我們協助孫村服裝產業發展的工作還將繼續做下去。從某種意義上說,孫村服裝產業的發展,就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安徽服裝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安徽曾是一個服裝大省,在計劃經濟時代,安徽服裝業排在全國的前列;但改革開放后,沿海地區迅猛發展,而安徽省原有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服裝產業則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外部環境的變化,發展相對緩慢。
近些年來,在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在各級政府、行業中介組織的關心支持和業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安徽服裝業逐漸出現新的發展勢頭,形成了“以市場建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培育本土品牌、以本土品牌促進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服飾文化構建”的安徽模式。
目前,以“安徽服飾第一街”為中心的安徽紡織服裝流通網絡體系已經建立;以“安徽服裝第一鎮”——孫村為主體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實力不斷增強;以依立騰、帥王、宛玉為代表的安徽本土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合肥瑤海工業園內的中國合肥服裝創新產業基地和安徽三元服裝工業園已建成,太子龍、旗牌王、九牧王和香港聯亞等知名服裝品牌成功入駐。與此同時,以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為中心的沿江城市正在打造沿江服裝產業集群;六安、滁洲等地的羽絨、線綢企業以原材料優勢,形成了羽絨、線綢生產加工基地;皖北地區以原材料、勞動力優勢,推動皖北服裝基地和服裝產業工人輸出基地的建設,為安徽省紡織服裝業快速發展做好全面的基礎工作。
2009年的一組數據更讓人興奮:1~5月份,安徽省紡織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37億元,同比增長22%。而同期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8%以上。全國僅有7個中西部省份出口同比增長,安徽省出口增幅首次位居全國第一。
隨著國家紡織工業振興規劃的出臺,沿海服裝產業向內地轉移步伐的加快,安徽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協作合作的不斷加深,紡織服裝業面臨著新一輪的發展契機。作為一個以推動產業發展為目的商會組織,我們與安徽服裝業再一次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