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結算貿易:不可能的使命?
中國央行雄心勃勃推出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計劃,遭到了中外企業的冷遇.試點出師不利表明,中國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面臨重重困難.
中國央行兩個月前高調推出這一試點以來,新增人民幣業務結算量很小.出口大省廣東本應是這一計劃的支柱,但當地官員說,他們幾乎沒找到有意愿的交易對手.
這種情況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國外進口商很難獲得人民幣,就算有少量人民幣也不愿輕易用掉.他們自然也不想以有升值預期的貨幣進行日後的結算,因為這等于增加他們的成本.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國內出口商本可因為降低匯率風險而成為這項計劃最大的受益者,但他們也因為一些操作層面的問題而意興闌珊.
拋開這些短期因素不談,人民幣受到冷遇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特里芬悖論指出,貿易順差國很難要求他國使用該國貨幣購買其商品.
現在全球出現生產過剩,尤其是中國擅長的制成品.難以想象,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小出口商要求沃爾瑪付給他們人民幣,或者是幾千家小鋼廠說服鐵礦石商力拓和必和必拓接受人民幣.
只有印度尼西亞等外匯儲備有限,但又希望增加對中國的原材料出口的國家,出口商才有可能愿意接受人民幣付款,用來購買其它中國商品.但考慮到人民幣不具備自由兌換的條件,收得的人民幣難以用作他途,好像也不值得費此周折.
不僅全球貨物過剩,貨幣也大量過剩.央行的主要任務就是抑制通脹,所以人民銀行也希望讓一部分人民幣在海外流通,減緩國內通脹壓力.但其他部門可能想法不同.比如財政部就致力于推行泛亞貨幣,而商務部未必覺得外需疲軟之際是要求買方承擔貨幣風險的最佳時機.
中國央行在推出人民幣結算計劃前似乎也沒有考慮周全,比如在海關報關,申請出口退稅方面,用人民幣結算的貿易目前都會遇到技術上的障礙.
本周中國央行與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和銀監會就特別召開了一次網絡會議,以消除這些技術瓶頸,讓人民幣貿易變得比外幣貿易手續更為簡便.他們還給出一些優惠措施,比如允許出口企業將人民幣收入存放境外,以增加境外人民幣使用.但放松人民幣結算貿易的資本控制,洗錢風險可能加劇,因出口商可夸大商品價值而把人民幣弄出國.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人民幣升值預期逐漸平息,中國的企業開始擁有更多話語權,或許各方采用人民幣結算的興趣也隨之加大.但就算這樣,要實現國際貿易人民幣結算也不容易.
比如日本對資本管制的控制較中國少,國內債券市場也比中國更為發達,但它推動日圓國際化進程20年後,日圓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率仍不高,連日本和外國的貿易很少用日圓結算.中國央行要實現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計劃,可謂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