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聯盟穩定性的研究述評
一、國內外戰略聯盟穩定性的研究脈絡
國外的戰略聯盟穩定性研究經歷了從實證揭示到不穩定性原因分析,再到考察如何維持戰略聯盟穩定性這三個階段,體現了從不穩定性研究逐步向穩定性研究的過渡路徑。
第一階段截止于20世紀90年代初,屬于戰略聯盟研究的初始階段,以調查分析的方式對聯盟不穩定性進行定性和定量實證研究,此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對聯盟不穩定性的統計揭示,缺乏針對聯盟不穩定性或穩定性的深入分析。
Beamish(1985)和Kogut(1988)等開始注意到戰略聯盟的不穩定性;Porter(1990)在其價值鏈理論中指出聯盟只是一種過渡形態。到1993年,Bleek和Ernst對全球戰略聯盟進行了跟蹤調查。帕卡和艾利歐(1994)針對資本公司、公司發展主管和投資銀行家進行了調查。在調查中,他們針對這些公司的并購失敗率與聯盟失敗率進行比較,并購失敗率為50%。
第二階段介于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之間,主要從交易費用論、博弈論和資源困境論的視角對聯盟不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其代表人物主要Hennart(1988)、Parkhe(1993)以及Madhok和Tallman(1998)。此階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解釋不穩定性成因的層面上,因而沒有形成實質性的、較為系統的聯盟穩定性研究成果和框架。
第三階段開始于1997年,Inkpen和Beamish對戰略聯盟的不穩定性做出了精確的界定,并從理論上定義聯盟的穩定性。聯盟穩定性問題真正開始受到理論界的關注是在1998年,Spekman、Isabella和Macavoy對戰略聯盟研究進行綜述,并指出聯盟穩定性將成為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戰略聯盟穩定性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由Zeng和Chen(2003)基于社會困境理論構建的較為完善的社會學分析框架,強調了信任等社會因素對戰略聯盟保持穩定有重要作用。
國內對戰略聯盟的研究起步較晚,2000年以后國內學者才開始對戰略聯盟穩定性進行研究,對戰略聯盟穩定性的研究只是西方關于聯盟穩定性研究的概念引介,更多的只是作為聯盟研究中的些許理論延伸,既缺乏對聯盟的穩定性進行系統的、深刻的研究,也沒有對中國企業的聯盟實踐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
二、戰略聯盟企業間關系的穩定性
戰略聯盟是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松散的組織,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戰略聯盟企業關系不穩定的原因的研究。
國內外學者主要從交易成本理論的角度、從博弈論的角度、從資源依賴和談判能力角度、從委托代理理論和從戰略行為理論五個方面進行研究(吳海濱、李垣、謝恩,2004;汪鋒,2005;梁家強萬迪■,2008)。交易成本理論是最早用來解釋聯盟不穩定的理論之一,Hennart(1991)率先運用交易費用理論來研究戰略聯盟穩定性問題;Gulati(1995) 認為聯盟雙方都假定是既得利益追逐者的前提下,在聯盟過程中機會主義行為是不可避免的。當聯盟的交易成本上升到足以抵消聯盟可能帶來的收益的情況下,聯盟的不穩定將不可避免;尤其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事前和事后的隱匿信息和行為都會導致聯盟成員難以互相信任。交易費用理論能夠有效地揭示聯盟內部的合作與沖突、聯盟成員的機會主義行為和由此而產生的內生交易費用,以及專用性資產對于交易費用的重要意義,因而有利于理解戰略聯盟的合作本質(Hennart,1991;Madhok和Tallman, 1998)。
2.影響聯盟企業關系穩定性的內外部因素的研究。
1999年,Yan和Zeng發表了一篇關于戰略聯盟不穩定性研究的經典綜述,在前人的分析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回顧的基礎上對影響戰略聯盟穩定性的因素從內在合作沖突、文化差異、控制權結構、成員特性和外在環境等方面進行了概括,并指出了未來有價值的研究方向,如必須重新界定戰略聯盟穩定性的定義;中性化、動態過程性和多維度的不穩定性分析等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Das和Teng(2001)結合戰略聯盟的競爭和合作特性,深入分析了聯盟過程管理中的關系風險和執行風險、企業聯盟決策中的三個兩難抉擇(合作與競爭、長期與短期、柔性與剛性)以及信任及控制與聯盟穩定性的維持等問題,并且基于資源基礎論提出了第一個結合考慮環境變遷風險和內部合作風險的戰略聯盟穩定性分析框架。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