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搶市場,二線鞋在鄂集體上“假國籍”
名聲不夠響、價格拼不過廉價鞋 部分品牌貼上“韓國造”、“日本造”等標簽
100多元號稱國際品牌的鞋子,穿了沒多久就裂了口,一位消費者的投訴終于揭了二線品牌的“老底”。昨日,記者在跟隨工商部門調查時發現,由于武漢消費者不認可,二線城市消費者買不起,一些二線品牌鞋子紛紛修改“出生地”,并虛假宣稱邀請國際一線時尚設計師打板定做鞋型。
多個二線品牌改“血統”
清查鞋子造假現象源于一次消費者投訴,近日,武漢一位女性消費者購買了億藤品牌的鞋子后,沒有穿多久就出現開裂,這款讓自己花了100多元的鞋子讓她丟了人,只是她想不到的是,她的投訴拉開了武漢市江漢區民族工商所清查轄區二線品牌造假的序幕。
民族工商所所長匡漢平介紹,他們查詢發現,這家公司網絡宣傳含糊稱,他們公司產品原產韓國,旗下有億藤和XX露迪兩個品牌,但經調查,億藤品牌只是他們借用的一個商標,并委托廣東一個并不算知名的企業生產。
昨日,記者在億藤公司采訪了該公司負責人,“這個鞋子要是在一線品牌店賣的話,要在300元以上,我們只賣150元,但款式和用料一樣。”一名胡姓工作人員拿著一款女式鞋介紹,他們的鞋底永不變色,鞋幫都是頭道牛皮做成,成本就在130元左右。
“材料很好,造型也很考究,我們把這類鞋子劃歸二線品牌,經過清查,像億藤這樣提高自己‘身份’的二線品牌鞋子還有上十家。”參與調查此案的工商人員介紹,如塔安、luccu、西燈陸等品牌,本來都是在國內一些小廠子加工,但對外宣傳卻變身產地日本、韓國。
二線品牌在夾縫中生存
億藤公司胡姓負責人訴苦道,同樣一款鞋子,如果是品牌的話,它定價500元,搞活動打八折,就會有很多人搶購,但是他們的品牌從一開始就定價200元,卻始終不好銷。
與此相對應的是,湖北一些二級城市和縣城,消費者品牌意識相對較淡薄,幾十元錢“好看又實用”的廉價鞋銷售火爆,二線品牌再次被甩在了滯銷品的角落。
對此觀點,經銷“luccu”品牌鞋子的老板陸先生也表示了認同,他介紹,由于二線品牌渠道窄、成本高、品牌認可度不高,二線品牌在鄂生存困難重重,他并坦承,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已精疲力竭,目前正在考慮撤出武漢市場,到東南沿海尋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