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行業2009年最新解讀
今年以來,縫紉機行業景氣不好,許多同行想了解景氣狀況到底有多差,會不會有回轉的可能,什么時候才能渡過低霾的氣候迎回春天,到底現在應當采取什么措施?要再等下去,還是早點改行把資金取出做些別的行業?
現在還在賺錢的縫企同業應該是極其少數,大部份的同行業都是削減開支以求收支平衡,等待再一波的需求景氣。
1.景氣實在是在下降。
由公開的財務報表看看2008 年各家的業務狀況
2008年業務收入 2007年業務收入 08/07 比率
中捷 RMB 47800萬 82800萬 58%
標準 71000萬 124600萬 57%
上工 223600萬 253800萬 88%
高林 68200萬 91000萬 75% ---未包含中國市場
飛馬 68300萬 113000萬 60%
1)銷售金額的下降由2008 年年初開始就顯現,以上五家的資料是表示可考據的上市公司數據,代表全體業界的大約縮減幅度,其原因應該說是全體業界產能過剩,企業生存競爭激烈,每一家企業可分到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個體銷量自然的少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并非虛得名號,只要是中國企業單位介入制造的產品,不需數年市場就會達到飽和。
2)縫紉機是一個耐久的資產財,鋼鐵制的機械壽命是20-30年 ,有時機械壞了,只要找零件更換就可馬上能用。縫紉機又不像路上跑的汽車,天上飛的飛機,任何小零件故障都要鬧出人命,也就是說縫紉設備質量稍差點也可使用,不會因質量不佳而鬧出人命,所以大量的低質量產品也能放在店面出售。近10-20年間大量生產的縫紉機都在使用,或放在二手店內再次轉賣延長使用10 年,沒聽說把用舊的縫紉機不經過二手店而送到熔爐化掉重新當鑄鐵。二手針車很便宜,到處充斥和新機械搶市場,輕易的就可把整個市場推向飽合點。
(當電視機訊號變成數位化時,所有的舊系統電視機都必需淘汰更換,這時舊機都會消失,讓出市場。縫紉機企業沒這末好命,舊縫紉機機會挺在二手市場里,加快市場飽和的速度。)
2009年1-3月 2009 1-6月(半年) 2008年半年平均業績
中捷 8200萬 16370萬 31511萬
標準 14600萬 24965萬 35500萬
度克普 16200萬 36000萬 67500萬 (歐元:人民幣=1:10)
高林 10662萬 16250萬 34000萬(未含中國市場)
把持2009年 1-6月的成績和 2008年1-6月的成績相比, 可看出雖然大家都使出全力的想挽回劣勢,但沒有一家奏效,今年1-6月的業績還在走下坡.
3.2008年那一家賺了錢?
模范生位子由日本飛馬讓給高林.(指本業凈利潤,不含業外利潤。數據可能因各網站不同,會有差異。)
縫紉機本業凈利潤
中捷 680萬
標準 800萬
高林 5500萬
飛馬 -7000萬
杜克普 950萬
1) 縫紉機企業獲利最大的來源,近兩年來都是靠中國市場而非海外市場。由于人民幣升值了20%,對海外的銷售利潤全都被匯率兌換抵消掉了,可以說并沒利潤。國內銷售的貨品用人民幣計價收款,還能維持營運。例如標準就大約以65/35 比例劃分內外銷。中捷大約是70/30比例。日本飛馬的中國市場占其全球銷售額的35%。
如今市場跌幅最大的區域是中國市場,各家在中國銷售額都降了50%以上,才造成2008年每家獲利結果的難看。
2) 日本飛馬是本業界高端品質的模范生,由于在中國市場的虧損,及海外市場連帶虧損,使得2008年報拖累整個集團,(2007 年營業利益+16000萬人民幣)。把模范生位子讓步給高林。高林的利益也僅僅靠海外市場撐住,因位其中國大陸市場也降了85%的利潤。
3 )2008年縫紉機企業都沒賺錢。
1)強調走研發新產品路線做為公司的發展策略,好象效果不大。
杜克普近幾年都年年編列600萬歐元的研發費,還不是被收購。百福公司也注重研發,公司簡介里洋洋灑灑的列出多項研發第一的歷年成績,但最近在2008 年再次破產。百福在2005-2008年被德國私募基金買下經營時,干脆刪掉研發費用,以低成本策略(在江蘇太昌設廠)來搶奪市場。 日本飛馬公司把臺灣和中國的低成本競爭列為其2008年虧本的最大威脅,其反擊方式是再把制造基地移到更低薪資的南亞地區,(中國的制造費用飛漲太快),飛馬也沒寄望以研發創新為反擊主力。
2)低成本策略搶市場才是縫紉機企業較務實的做法。
尋找新的代替材料,稍少改變機械結構,減少自身工廠的雇用員工而多用外包代工,
整合離散的生產車間集中管理,到更便宜工資地點轉移生產據點。。。。這是現在各縫企單位採用的現代管理技術以達到低成本策略。
5.國內縫企要攻占那一塊市場?再搶低價機的市場或是高階價位產品的市場?
1)這一個問題大家很容易答,當然是攻占高階價位產品的市場。
這兩年人民幣升值20%早就糾正許多企業家的觀念,不再往低端層次走,因為單單是人民幣升值20%,低毛利的廉價縫紉機企業就被匯率淘汰出局判輸了。企業改變了思路要往高端價位的市 場撈錢,但是以低質量的產品及特廉的價格就能夠搶高端市場客戶嗎?當然搶不到。
2)要如何的攻入這個高階價市場?產品的質量最重要。
一臺好質量的縫紉機是由精密的零件組成,好質量的縫紉機零組件不是提個菜籃子到市場上買得到的,縫紉機精密零件都是自家工廠車間利用高精密度設備生產出來的,市場上絕對是買不到的。日本重機/兄弟/飛馬/臺灣銀箭/寶獅。。。都有自身精密零件的加工車間,里面都是高精度零件加工設備,專門制造本廠需要用到的零組件。20年前臺灣的縫企單位就為了搶日本獨罷的市場,投資買了昂貴的設備,制造出精密的零組件,才能產出幾乎與日貨同質量的縫紉機,搶奪了本來以日本/歐洲品牌為主的市場。臺商沒人提菜籃子到市場買精密零組件,縫紉機精密零件都是自制的。
3)國內的縫企單位現已了解了所謂低價競銷,不是指拿低質量的產品上戰場,而是拿真正的高質量產品打仗,但用比較低廉的價格去和日本貨/臺灣貨競爭。
4)提菜籃子買到市場上零組件而后回廠組裝縫紉機的經營企業,其退場時間已到。中國國內的服飾廠一般工資已高,大家都改要質量好的設備,速度快,設備不會常壞停機,產出率高的。對那種低質量的縫紉機已經不屑一顧,這是很明顯的事實。
5)產制高精密度的零件,需要縫企單位配置零件加工機械設備,現在國內除了股票上市公司已有這些零件加工機械設備,一般縫企單位都沒有自己的零組件加工車間。
在金融風暴尚在頭頂攏罩的時期,裁員都來不及了,還能逆向操作買設備/招聘技術員執行零件加工嗎?以前給那么低的價格客戶都不來買縫紉機了,現在還要加工精密零組件,提高整機成本抬升縫紉機售價,不是更把客戶趕跑了嗎?
產品質量提高升級了,是要找新客戶,不能再找專門搶便宜低質量的經銷單位了。
縫紉機的銷售毛利是一般水準,標準公司縫紉機機頭毛利是25%,銀箭牌的毛利是27%,中杰是26%。這些都是模范單位歷年來維持的毛利率。如果國內的縫企單位能達到這個水準就不錯了。但是縫紉機配套用的伺服電機銷售毛利有31%左右,而且以后的縫紉機的銷售會因為售后保證的原因要機電一體化銷售。手中的錢投入到購買精密零組件的加工設備,還是走開發機電一體化的縫紉機伺服電機,又是一個重要決擇。
投資做決策的時后,一般都先看毛利率。
7.縫紉機的市場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大市場嗎?
估計海外市場(中國以外)占其公司營業額
杜克普 85%
百福 85%
飛馬 70%
高林 60%
重機 65% (推測,公開數據含其他行業產品)
兄弟 65% (推測,公開數據含其他行業產品)
大和 60% (推測,非上市公司沒公開數據參考)
以上這些國際巨頭所現有占領的市場,都將漸漸的被國內縫紉機企業所取代,就象現在國內火紅的汽車產業一樣,國產汽車的氣勢是直逼外資企業。汽車行業有其產品對生命安全的顧慮以及品牌高貴的價質,國產品企業要搶奪國外企業的江山,還不是那么簡單,有很堅苦的仗要打。但是縫紉機行業既沒有人身生命安全的顧慮,機械又是放在工廠車間內使用并沒品牌高貴價質虛名的要求,拼比拿下整個世界市場是有可行性的。縫紉機客戶要的就只是品質好/價格平。
8.全球銷售要有戰略布置。市場業務人員也很重要.
現在的國際行銷,更講就迅速交貨,為縮短大代理商的剝削小進口商也跳過大代理商而直接向生產者定貨,產品的高智能化需要更好的售后服務。國際級縫企的策略是建立主要前哨據點。
1) 美國邁阿密----由這里主導全美國,中美洲/南美洲的發貨。
2) 德國---主導全西歐/東歐/南歐市場。
3) 杜拜---阿拉伯世界的事場。
4) 印度分公司---印度也有僅次于中國的單一國度市場。
就拿美國邁阿密拒點為例,股票上市高林公司2008年是有68000萬業績(不含中國市場),但單單是美州就占了35000萬的業務量,為了經營這個市場,派了他的至親人員坐鎮,全美洲的貨集中在邁阿密的免稅區,對于任何小的定單可以迅速發貨,不用再由亞洲裝運而拖長40天的船期,這是亞洲地區與美洲國家交易非常重要的布置。
人選的派任也占到策略成敗的一半因素。因為派了至親人員,給他申請了美國居留綠卡,給他豐厚的薪金及汽車豪宅,這個至親也不負眾望的創出重要供獻,幾呼是鞏固了海外市場的一半江山。
但是如果由非至親人士擔任外派主管,一般的待遇就不是非常優厚,中國和美國的薪資/住房/汽車種種條件差距太大,由國內派出到了美國的第一天,這個干部就開使想辦法使自己長期留在美國的方案,處處留一手為自己的后路布置。數年后,公司業務沒起色,但是他自己卻有自己的后路,當有一天母公司美國這塊業務不佳要裁撤回中國,這外派干部就馬上自己在美國開辦了同性質的公司,并且成績越來越好。這是真實發生過的許多案例。
如國內縫紉機企業想擴大業務走國際化,那末也需要多些兄弟幫忙,或現在多生些子女,以便儲蓄未來走國際策略之時,多一點子女可供外派。再好的布局,有時因為人的因素而終究功虧一簣。